第一百零三章 清朝股票
“很好,現在你就是我們的向導了。那麽首先,我們要去能夠買洋裝的地方,你知道上海最好的洋裝店在哪兒嗎?”
羅凱的笑容,怎麽看怎麽像是懷疑的笑容,仿佛不相信這位新報到的導遊能夠找到洋裝店一般。
“洋……洋裝店,我……我怎麽可能不知道。”
黃包車夫滿臉心虛,聲音結結巴巴由低轉高,像是在為自己壯底氣。
得,牛皮吹大了。作為最下層的體力勞動者,對於洋裝店黃包車夫還真了解的較少,所以也就無從得知自己知道的有限幾家店算不算的上全上海最好的了。
不過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就最好的洋裝店嗎嗎?我就帶你去租界裏麵逛逛,洋衣服肯定是在洋人的地盤買最好,到時糊弄下不就完了。
“我怎麽可能不知道,這洋裝當然是在租界裏麵買最好,不久前我還帶一位闊太太到公共租界裏的一家商店買洋裝,那一家就是全上海最好的洋裝店。”
黃包車夫愈說愈順口,愈說愈自信,說到後來他自己都相信自己所說的就是全上海最好的洋裝店了。
羅凱兩世為人,豈會不知道黃包車夫的把戲,不過羅凱也沒在意,其實他也就隨口一說,19世紀不像後世假貨那麽多,在哪裏買不都是那麽回事。倒是黃包車夫嘴裏提到的“租界”二字引起了羅凱的興趣。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在1843年辟為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國、美國和法國陸續在上海設居留地,這居留地就是租界。
道光二十五年(1845),應英國領事巴富爾要求,在租界內設新關和洋關,辦理向外輪征收關稅等事,由江蘇省蘇鬆太道兼管。
鹹豐三年(1853),英人乘小刀會起義之機強占江海關。次年,上海道吳健彰與英、法、美駐滬領事簽訂協定,允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人,掌管江海關。同年七月,少關稅務管理委員會成立,開外國侵略者直接管理中國海關惡例。太平天國戰爭期間,1855年小刀會劉麗川、1860年6月太平軍賴文光、1862年初太平軍李秀成共進行了三次占領部份上海的戰役。1854年上海成立了自治機構工部局,事實上演變成獨立於清朝行政與司法管轄權外的租界。
此後,上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中國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麵:今黃浦、靜安和虹口、楊浦兩區南部沿江地帶主要是公共租界(以英美為主);盧灣、徐匯兩區的核心區域主要是法租界;長寧則是公共租界越界築路區;而閘北和南市兩片中國管理的區域(華界)則被租界分割互不相連。
隨著時間的推移,列強的權力不斷擴大。租界逐漸發展成為集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警務權、軍事權於一體,中國政府無權製約的“國中之國”。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曾露骨地表示,上海租界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難得見識見識舊時的上海是什麽樣子,羅凱決定到處走走,開開眼界。
在黃包車夫的帶領下,羅凱一行五人悠悠然遊蕩在大上海的街頭,這片難得的悠閑因為短暫而更顯得彌足珍貴。
事實上,上海真正的精華都在租界裏。19世紀80年代洋行林立的外灘建築群,以遊廊環繞為特征,其樣式大體上是由磚柱承重,寬敞遊廊環繞屋舍,或者至少圍著三麵,頂上是傳統的中國瓦片。當時地價低廉,因此屋外是相當大的場院,院中綠樹成蔭,以易於成活的柳樹居多。
折衷而簡約的建築風格,隱隱透露出這些西洋建築主人的矛盾心態。他們既想作為殖民者成為這裏的主宰,又忌憚經典的歐洲建築成為羈絆腿腳的累贅;他們既夢想著把飛地建成故園,又抹不掉過客的陰影時時夢潛。
一路行來,商賈雲集,人口漸密,店鋪洋行林立,其繁榮程度令羅凱有種回到21世紀的錯覺。
不過相比於後來,現在的上海沒有了熏人尾氣,也沒有汽車發動機的噪聲汙染,更沒有霓虹閃爍的光影汙染,隻有習習江風拂麵。
“咦,他們這是在幹什麽?”羅凱歪著腦袋好奇道。
在一處街頭拐角處,一棟占地麵積極大且造型奇特的五層建築物吸引了羅凱的目光。這座磚混結構建築物以轉角處為中心,兩邊呈九十度向外延伸,外觀仿文藝複興式樣,轉角處為主入口,兩邊還有數道輔入口。
建築物的牆壁上裝飾有惟妙惟肖的大理石人像柱,精美別致的浮雕和自由螺旋曲線壁柱。底層為石砌外牆和拱形門窗,上麵兩層是清水紅磚牆,有雙柱外廊。樓頂是最流行的半球型洋蔥頭複合式穹頂。
當然,吸引羅凱注意的並不光是這座建築物獨特的造型,還有在其之外的人山人海。難道是在發錢嗎,難以想象這樣大的建築物盡然還容納不下蜂擁而至的人們。
“公子,他們是在炒股,這是上海股票平準公司。”黃包車夫指著那座被人海淹沒的大樓恭敬的回道。
“炒股?!”羅凱沒有想到這時候上海就有股票了。
真是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1884年大清朝就有股票了。得,好奇心被勾起,這下子必須去湊個熱鬧了。
離得近了,羅凱能夠聽到周圍之人果真是在圍繞股票這一話題在討論著。聽的多了,羅凱漸漸了解了個大概。
這股票竟然和自己不久前所見的李鴻章大有瓜葛。難以想象,在君子恥於言財的封建傳統環境中成長的政治官僚,位極人臣慈禧太後的心腹李鴻章,能大膽引入股票這一現代金融工具。
李鴻章建立的輪船招商局作為民用的服務企業,是純粹的華人企業,它的章程裏特別規定,不接受外國資本,采取洋為中用的股份製形式,組織結構上更先進。這種模式,包括一些具體組織生產的方式,一直為後來的民族工業所襲用。
1872年,同治皇帝批準李鴻章的奏折,正式同意成立招商局。此時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賞穿方龍補服,是清朝政府高層參與決策、執行決策的重要人物。
這份引起朝廷上下,特別是滿族王公非議的奏折已在慈禧太後案頭擱了十年,若不是李鴻章";毅然必行之事,破群議而為之";,恐怕要拖到猴年馬月了。
奏折是批了,頭疼的事還在後麵,因為老佛爺";準奏";後麵還有一句話,";朝廷手頭上也緊,你自個兒想法子去吧。";這叫政策照給,資金自籌。
當晚李鴻章找來造船界巨子朱共昂,即後來的招商局董事長,商量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兩人先按官場習慣相互兜圈子,盡量摸清對方態度,最後不約而同提到一個人:容閎。
容閎是清政府首批官費留學生,著有《西學東漸記》,他計劃以股份製形式創辦造船廠,並擬列《聯設新輪船公司章程》,這是中國最早模仿西方股份製籌組股份公司的設想,章程報到總理衙門後由於多方掣肘未能通過,但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著這份章程兩人反複醞釀並形成一致意見,決定按此法籌錢。於是,輪船招商局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家發行股票麵向社會籌集資本興辦的新型股份製企業,號稱";中華第一股";。
招商局的原始股每股為100兩白銀,為了更直觀地看出股價,不妨將它換算成人民幣,我們根據白銀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結合糧食價格和不同時期的人員工資,計算結果大致是1兩白銀值人民幣60元。
也就是說它的股價是每股6000元!不愧是泱泱大國第一股,時至今日,中國A股市場股價最高的中國船舶不過200多元。
更驚人的是,到了1882年,它被炒到每股265兩白銀,折合人民幣15900元!這麽高的股價也有人敢買,說明在炒股的問題上,古人與現代人同樣瘋狂。
1876年輪船招商局重新改組後,在清政府貸款支持下,以222萬兩銀子整體收購了氣焰囂張的美國旗昌輪船公司,輪船數一下達到三十餘艘,成為當時在華輪船公司中單家輪船數和噸位數都居第一位的輪船公司。
受它的影響,19世紀80年代初掀起了一股興辦股份製企業的**,並催生了中國第一家帶有證券交易所雛形的股票公司--上海股票平準公司。
股票這個新名詞在很短的時間就被人們廣為接受,購買股票頗為踴躍。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等企業,有朝廷大員支持,不愁資金,不愁銷路,屬於國企績優藍籌股,格外受到青睞,每股都增長兩三倍之多,其他資源類股票如湖北長樂、鶴峰等銅礦股也增長了一倍半左右。
大清臣子們的想法或許與今天的人們一樣,認為炒股就能賺錢,因此隻要有新股發行,哪怕是些中小企業,也一哄而上競相爭購。
風險正慢慢積聚,一是不少發行股票的中小企業尚處於起步階段,前景難以預料;二是許多股民和現在一樣,並非隻用自己的積蓄炒股,因為有把握賺到錢,自然放心大膽地借錢,有的向親戚朋友借,有的向同僚借,還有的大戶幹脆向外國銀行和錢莊借——這已經相當於現在的融資拆借,然後搶購股票。
一時間上海有點";全民炒股";的味道,當地居民所談的無一不是股票行情,很多股民在上海四馬路和大新街轉角處的惠芳榮樓聚會,形成";炒股茶會";,在茶會上,他們互通消息,口頭拍板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