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禰衡的氣色比前二天好很多,這是營養豐富的菜肴滋補的結果啊。這次,他巧合的和渤海郡太守孔融以及曹軍守城軍隊主薄楊修同坐一席。當筵席即將結束時,禰衡在絹紙寫下自己的名字,他身旁的孔融正好看到。

孔融看到如此飄逸俊美的字體,當時就驚呼起來:“德祖,你快來看這位先生的字體……”。

孔融口中的“德祖”就是楊修。楊修,字德祖,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以學識淵博思維敏捷聞名於世。

孔融,字文舉,孔子二十世孫,以“孔融讓梨”流傳於世。孔融乃是三國時期一代名儒,繼蔡邕之後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

文如其人,孔融的性格也是剛正不阿,不屈權貴,常有驚人之語。

楊修是和父親楊彪跟隨獻帝一同來到許昌的,而孔融是跟隨劉備軍隊從渤海郡趕來許昌朝見獻帝的,等劉備率軍開拔到前線,孔融便被留在許昌了。楊修和禰衡年紀差不多,都是二十出頭,而孔融已經年過四旬了。

物以類聚,人以族分,性情和愛好相近之人,年紀不是障礙,於是楊修和孔融可是一見如故啊。自從相識後,他們一有空閑,便聚在一起海闊天空的聊侃。二人都是學識淵博,一聊就是大半夜啊,相當的投機。在投機中,二人的友情日漸加深。

楊修聽到孔融的驚呼和讚美,便探過身體觀看絹紙上的字體。字體果然近乎完美,極具收藏價值。

“禰衡?可是寫《鸚鵡賦》的禰正平?”,楊修目光炯炯的盯著年輕人問道。那神情就如色狼看到一個嫵媚的妖豔女子一般。

“哦,你們是誰?”,年輕人斜睨著二人,慵懶的回應道。

“嗬嗬,先生真是禰正平啊!彌先生,小生楊修,這位仁兄乃是青州渤海郡孔融孔文舉,他可是文聖人孔子在世的二十世孫啊!”,楊修不在乎禰衡的怠慢,他神采飛揚的回應道。此時,他隻顧表達自己的興奮和愉悅之情,根本不在乎同席的替他客人,好像他們是空氣一般。

“孔文舉?”禰衡眼中精光一閃,正眼望著孔融。此時,楊修還沒有什麽名氣,孔融和禰衡可是以文采名動天下了。

“嗬嗬,彌先生,正是在下!”,孔融隨和的笑道。

“幸會!”,禰衡淡淡的說道。

禰衡的冷漠並沒有衝淡楊修孔融結交的熱情,他們象狗皮膏藥一般,貼著禰衡,一來二去,三人便投機的交談起來,根本不顧婚宴的結束。

直到子時三更,三人才相互攙扶離去,有去孔融的家繼續飲酒了。在二人的相勸下,禰衡也喝了不少酒。在醉熏的狀態中,他們三人書生意氣,嘴上煙雲。談古論今,針砭時弊。三人好不暢快愜意啊。

禮官自然把三人在婚宴上的表現如實記錄,報告給曹操。春風得意的曹操對此不以為然:不過是三個文士出格的行為,三個文士能幹什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們頂多圖個嘴唇的快感而已。

按照郭嘉的邏輯:物以類聚,人以族分,人與人之間都是以“圈”劃分的。象孔融和楊修就不是他“圈內”的人,但是目前,他們也不是他的敵人。所以,曹操一邊重用他們,也一邊時刻防備著他們。

據曹操所知:孔融是忠心擁護漢室王朝的,當初在渤海郡,麵對黃巾軍排山倒海一般的進攻,危在旦夕之中,孔融屬下一名謀士曾經勸孔融要不跟隨翼州袁紹,要不投誠袞州曹操,結果被憤怒的孔融殺死了,他孔融隻對皇帝效忠,他怎麽能隨便追隨地方霸主呢?即便是死在叛軍的刀下,他孔融也不會向地方霸主低下高貴的頭顱的……

孔融這個人,門裏出身,文采自是非凡,但是整個人說好聽點是理想主義者,實際上他就是行為藝術者。當初袁紹派兵攻打渤海郡,孔融來不及向周邊的英豪求救,也不抵抗袁紹的侵犯,隻是和家人靜坐府邸。他天真的以為袁紹一方會礙於他的家世和名聲,礙於他勤政愛民的表現,會自動退兵。結果,袁紹一方利索的攻破城池,將他和家人一起驅逐出渤海郡。至此,袁紹霸占渤海郡多年。

由於孔融對百姓仁愛,沒過多久,渤海郡百姓聯合起來又將袁紹的駐軍消滅,又將孔融迎接回渤海郡。

而楊修,更不是屬於曹操的“圈內人士”,因為其母親就是袁氏兄弟的姐姐。而袁術已經在淮南登基稱帝,翼州的袁紹和曹操也是麵和心不和。楊彪父子之所以呆在許昌,不過是跟隨獻帝而已。

雖然孔楊二人不是曹操的“圈內人士”,但是曹操又不得不重用他們,因為他在朝廷的根基不穩,他需要大量的人才管理城池啊。

曹操知道:他得不到孔融和楊修這樣人才的忠心,但是他可以利用他們的才智。隻要有一天自己不需要他們,他們的下場就是……

曹操不得不承認,如孔融和楊修之流,都是極佳的談友,與之談古論今不會感到枯燥,與之針砭時弊絕對獲益匪淺。

孔融楊修之流有個文士共同的毛病:就是恃才傲物,喜歡鑽牛角尖,他們比起袁氏兄弟,真才實學多了,而且還不講究排場,沽名釣譽。他們的個性有點自戀,內心深處隻是想完美自己,隻在心田一角留下“天下”的位置。他們不如曹操郭嘉之流擔當“天下”,心懷憂慮天下蒼生之念。

既便如此,他們也比袁氏兄弟之輩可愛許多。

對於禰衡,曹操經過一番了解,便感到此人就是自己年輕時的模樣:不畏強權,嫉惡如仇,喜歡打抱不平。但是禰衡也與曹操有所不同,禰衡出身貧寒,此時還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

平民出身,草根的底層生活,卻胸懷和天空一樣寬闊的誌向,並且通過努力成為一名學識淵博的知名文士,由此,曹操一眼便能看透禰衡的心理:討厭官場,但是又希望獲得官員的俸祿。沒有穩定的生活,想進一步提升學問,太奢侈了!

曹操理解禰衡的心理狀態:此人心理一定積累大量的鬱悶和憤怒,並且還沒有找到合理的發泄渠道。心理不平衡,思想肯定偏激……暗地裏,曹操有點想看到禰衡到底能偏激到什麽程度?他想幫助禰衡達到某個領域的最高境界!這個境界曾經是他本人極其向往的境界!

如果真能達到那個境界,也比碌碌無為一生強上百倍啊!年輕時的曹操無比渴望那樣啊,因為年輕時的他活的也鬱悶!所以,當年在家鄉城池外築室獨處,就喜歡秉燭夜讀,是光著身體哦……他喜歡赤裸-身體狩獵啊!那在密林裏瘋跑,令人無比舒暢啊……

如果當時不是發生黃巾軍造反,曹操家人的安危受到威脅,他才組織鄉民自保對抗黃巾軍,最後靠槍杆子,一步步走向權力的頂峰!

否則,他估計後半輩子就這樣過了!笑傲山林,快意人生!

正是由於曹操這個不可告人的心態,所以禰衡後來的淒慘遭遇,並不是因為他攻擊了曹操,令曹操惱怒,故意折磨他;而是曹操忍氣吞聲故意成全了他,使他成為華夏曆史上的奇葩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