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第二十卷 第十四回 出事了
伯顏事情辦漂亮了,那秦檜幹的也很不錯。
那遼國此次派耶律大石出征,本就打的是借刀殺人的主意。如今雖說是接的那把刀,意外的由大宋變成了李民,老對手大宋更意外的被滅了國,同樣被這李民軍取代。可李民用來回訪他們的高家軍,帶的可卻是他們同樣熟悉無比的老對手,東北邊軍。既然東北邊軍主力回來了,而他們的主要目的也達到了,其自身國內的國力也不太好,卻也是借坡下驢了。
隻不過,遼人對漢人的高傲,卻是沒變,卻是強調了要李民這個新成立的共和國,依舊承認大宋與遼訂立和平跳躍,說白就是要李維持原先大宋對遼國的進貢不變。
雖說這筆小錢,大宋從來沒當回事,李民的共和國也絕對能承擔的起。可這卻是一個態度問題。哪怕的錢再少,也是對遼人的一種武力臣服。
要不怎麽說武力是政治延伸的需要,政治外交的最大籌碼呢。若是秦檜知曉李民的實力,還是保持著原先在宋朝那中閱曆。秦檜一聽遼國這麽好的條件,絕對早就答應了。用點小錢,買份平安,多劃算啊。
可如今,秦檜有李民神通無敵打底,有著李民隻是率領兩萬大軍就正麵擊破了遼國耶律大石部五萬大軍的戰績,更有著高家軍領著十萬東北邊軍陳兵列陣,那底氣十足,自然不會做那些惹李民不高興的事。在秦檜的眼裏,李民可是比遼軍厲害多了,也更強勢和可怕的多。而且,秦檜更知曉,若不是國內此時軍糧不足,不足以全線開戰,李民被不住早已興軍討伐遼國了。有著這些認識的秦檜,又怎麽可能答應遼人的條
結果在秦檜高超的外交下,以及秦檜對大局分析。愣是說的遼國使臣啞口無言,覺得自己這個戰敗國,沒賠款給李民的共和國,那已經就是李民地大度了,如今反倒要求人家繼承大宋的貢向,實在有些是不知廉恥。
當然,這除了秦檜的口才與外交手段真的不錯之外,也跟當代的遼國國主耶律延禧也是幾乎與趙是一個差不多地妙人有關。這耶律延禧可是一個極度的漢文化傾慕者,曾經多次在公眾場合發表過沒出生在中原,做一個漢人的遺憾。雖然其才華比不了趙那多才多藝,能寫會畫,可其癡迷程度,比之趙,也差不了許多。當然,好色好玩,更是他們的共同點。隻不過這同樣被他們各自視為君子風流本色而無忌。
故此,上有所好,自然下有所仿。尤是如今的遼國連年受到金國地騷擾,兵力也是緊地。而他們多年來占據燕地,隨著燕地的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其對大宋地供款維持國政的需求,卻也不是向當初立國時的那麽強烈了。
結果,卻讓這秦檜辦了漂亮的。遼國同樣收回了兵力,並派出使臣隨秦檜同回京師,來朝賀李民共和國立國。並希望能夠訂立永世和平地約。
而相對於汪伯顏。秦檜地利漂亮。李邦彥地差事卻辦地相當窩火。
倒不是李邦彥地才能不如汪伯~秦檜。論嘴皮子。李邦彥絕對不遜色這兩人。
隻是。那吐番與西夏和大遼不同。西夏是被原先大宋打地快殘了。遼國是被金國騷擾。這兩國進攻中原。原本地意願就不是那麽堅決。主戰場一失利。被李民共和國地實力一震懾。隻要外交使臣不是那麽菜。自然是一說一準。
可這吐番。卻是積蓄了多年。原本就想擴張一下領土。如今更是打著被大宋邀請入中原。而且其戰場上攔阻吐番地。更是原大理國地軍隊以及慕容博地燕軍。
雖說大理國兵力不弱。慕容博地燕軍更是個人戰力出眾。
可那大理國不過是屈於形式。戰敗投靠了李民罷了。雖說有著段譽等為質。不敢不尊李民地號令。可大理軍兵。為他國賣命。卻也是絕對不會進死力地。尤其是大理地最為厲害地毒蟲軍等。又多被李民給毀了。敵上原本就比大理國力強。原先隻能仰仗大宋救援才能抵禦地老對手吐番。自然就更是不敵。
而慕容博得燕軍雖然厲害,可吐番的駝龍軍清一色的大駱駝,渾身鐵盔鐵甲,比堅固,卻是那駝龍軍更勝藤甲軍一籌。唯一輕便迅捷的優勢,卻也是兩條腿的比不過四條腿的。尤其是那萬千駱駝衝擊的威勢,更是藤甲軍那種輕步軍難以抗衡的。
而更為重要的是,吐番有一國師鳩摩智,修得小承金剛經,不僅武功高超,更有神通,軍略也是不差,卻是把慕容博克製的死死的。
結果,整個戰場上的式
吐番壓製著李民軍的大理軍團,以及慕容博的燕軍聯
若不是大理軍的邪門手段太多,黑苗白苗的蠱術手段層出不盡。隻要不是向李民哪般一次斬殺幹淨,隨時都能從山野間召喚禦使。再加上慕容博的燕軍,雖然正麵攻堅防禦能力不敵駝龍軍,可其都是江湖三流以上高手的個人素質,在慕容博的帶領下,遊擊戰,並穿越防線的攻擊吐番補給。也許那吐番早就順利的攻入中原了。而不會被慕容博和大理軍纏住了。
如此這般,吐番哪會輕易退兵。其態度卻是強硬的很。退兵可以。李民的共和國卻必須每年向他吐番進貢白銀三十萬兩,糧五十萬,絲綢十萬匹,茶葉十萬斤。而且他們吐番現在占據的土地,原先都是大宋的,也與~的李民政權無關,這些土地也要從此歸他們吐番所有。
此等條款,早就明白了李民的強勢與本意的李邦彥,又如何肯答應。可此時戰場上,李民軍根本不占優。光憑嘴皮子,卻是讓吐番棄那麽多的利益,並把到手的土地吐出來,那怎麽可能。
同樣是武力的籌碼,李邦彥這邊顯示的卻是不怎麽充足。任憑李邦彥的嘴皮子再給勁,才華再好,碰上吐番這等實在的,那也是不管。
好在這個李邦雖然沒有太強的骨氣,卻也識時務,知道他辦不成沒關係,若是胡亂應承,就算能在吐番這邊回去了,那李民也絕對放不過他,卻是沒胡亂代替李民答應這種喪權辱國的條款。而是借以自家隻是一個通告共和國立國的使臣,沒有與吐番訂立盟約條款的權力為由,把此事給拖了。
這不得不說,張邦昌這以著立國為名暗示和議的外交手段,卻是高杆。隻要那派出去的使臣腦子快,能見機行事,車轆話,卻是可以來回說的。
結果,李邦彥撫了吐番暫時停戰,卻是帶了一個吐番的使臣回來了,雖然也是同樣的朝賀,觀禮。可卻帶著吐番的使命,若是李民答應這些條款,吐番與其睦鄰友好,若是不答應,吐番就要繼續大軍壓製。
對此,李民自然不會答應。不過,此立國重要,卻也沒必要立時與這吐番翻臉。那吐番的使臣,連李民的麵都沒見著就被李綱等以立國之前,國君諸事繁忙,無暇談論和議之說給軟禁在了驛館閑置。
而除了這三國主要的,他的諸多小國,在李民的使臣到訪後,雖也有的不甘和狂妄的,可其他國家退兵了,單憑本國的孤軍,卻是不足以深入中原了,也隻能識時務的退兵。尤其是麵對方臘軍團的蠻軍,那就更是如此。原本他們就不敵方臘軍團的神通與軍力,隻是仗著山地熟悉的地利,硬頂著方臘大軍不得前進罷了。如今有了台階,自是極早跑路了。隻剩下那些當地的壯族等獨自麵對方臘軍團。結果,自然在方臘秉承李民意誌的戰略下,安撫住了。
結果,全線開戰的共和國,李民采納了張邦昌和李綱等人的交策略下,除了一個要追擊立威的金國之外,就剩下吐番一國囂張的不肯罷休了。
此,雖然結局不算太好,可卻也足夠讓李民緊張的軍需舒緩下來。要知道,十萬大軍的軍需攻擊,那可就是需要二十萬的輔軍往返運輸供給的。光是那二十萬人的路途糧食消耗,那就不是一個小數。何況現在李民軍全線開戰,所用的輔軍又何止萬。
而現在,隻有吐番哪一路需要供給了。自然壓力大減。緊巴巴的湊湊,供給保證卻也是沒什麽大問題的。就當讓慕容博練軍了。反正戰死的多是大理與吐番人。李民軍暫時隻是提供大量軍糧,還是劃算的很。
而相對於這些小問題,卻有一事讓李民,李綱等很不放心。
李民的徒弟徐神翁,竟然至今還沒有來到京師準備參加李民的立國大典。
要知道,李民這幾個徒弟,徐知常,林靈素,黃裳,那都是死了,王文卿和嶽飛在草原呢,也回來不得,高寵小徒弟跟他爹在邊關壓製震懾著遼軍,這徐神翁可就是唯一能參加李民立國大典的徒弟了。而且,在徐知常和林靈素死後,這徐神翁也就是李民徒弟中的頂門大弟子了。他不來參加李民的立國大典,那可是實在說不過去。
而且,更為主要的是,不僅是徐神翁沒來,李民的二龍山,也沒有接到李民海外基地這個月份運送的火藥。
這可就更是不得了的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