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千年之秘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雖然已經是青銅劍和鐵劍並用,同時同時劍的型製也有所變化,並且在軍製的劍種也出現了長度有一百公分左右的加長型的鐵劍。但在這些兵器身上,並未出現這種在劍身上附著鉻鹽氧化物的技術和工藝。

而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兵器發展便進入了一個飛躍式的發展階段,這個時期秦國棄鐵劍而重青銅劍,並且將青銅劍的加長,這種青銅劍一改老式青銅劍厚重沉實的風格,劍身開始變得狹長,而表麵並且在劍體表麵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顯現出烏黑色的光澤,能起到防腐和防鏽的功效,秦始皇兵馬俑中出土的許多青銅劍在出土時幾乎都有如新製。

但是,如《史記範雎列傳》記載:戰國時秦昭王曾經對範睢說:“吾聞楚之劍利而溫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禦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這說明秦劍並不是六國中最優秀的,相反靠近古蜀國的楚國所出產的鐵劍比秦國的青銅劍還要犀利一些。

原本青銅的強度本就無法和鐵進行對比,因此早期的青銅劍普遍寬而短,所以青銅長劍十分少見,春秋時期最負盛名的越王勾踐劍,全長也不過556厘米。^^,泡,書,吧,首發^^而戰國後期,確切的時間應該是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地青銅劍鑄造工藝得到了飛躍,超長型的青銅劍開始出現,而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千載相傳的“荊軻刺秦王”地故事就曾經描寫道:“公圓前227年,燕國使者荊軻帶著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來到秦國,假意獻地求和。圖窮匕首見之後,荊軻突然發難刺殺秦王。麵對刺客荊軻手中的匕首,秦始皇嬴政慌忙繞著柱子逃避,一再企圖拔劍還擊,三次拔劍而劍竟然不出。最後秦王終於拔出了佩劍,一劍削斷了荊軻地左股骨。

而這個故事所透露出的核心內容就是:一、嬴政之所以會被荊軻追得雞飛狗跳。原因他地配劍太長了。二、荊軻是被嬴政用青銅佩劍砍斷左腿而失手。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裏加入多少錫。^^,泡,書,吧,首發^^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秦國青銅劍所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加長地劍身,使秦劍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強,而又保持一定地彈性,同時劍身又不會過於沉重。而且,秦國青銅劍在鍛造過程中已經不僅僅局限於青銅這種原始合金,還在當中摻入了含鉛、鉻、磷、鋅、錳等金屬,一開始後世的研究者還認為這是青銅劍在鍛造自然殘留在金屬裏的。但後來經過多方麵的鑒定後發現這些金屬的成分和含量幾乎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合金配比。這顯然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而合理的合金配比使秦國青銅劍的韌性和強度結合的恰倒好處。其強度遠遠超過同時期地鐵質武器。秦國地青銅劍並非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頂峰,但它卻是被秦國采用量產化工藝大量裝備部隊,使得秦軍所向披靡地保證。它的長度、硬度和韌性也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所以,即使秦劍的鑄造工藝可能及不上吳越,但在實戰上,它的長度、硬度和韌性也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超長型秦劍也更占優勢。因此,秦國武器雖仍用青銅製造,但其製造水平則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鐵器。直到9世紀末,被西方人鼓吹的意大利青銅劍鑄造工藝仍然沒有超過這個水平,而那時華夏民族使用超級青銅兵器的曆史已有一千三百餘年了。

對於接下來的這三道工序,蠶羌人顯得格外的重視。

在開工的頭天晚上,蠶羌族的老巫師蠶巫帶著族人圍著新建造的縱目人圖騰跳了一夜的大神,然後又帶著女兒蠶夏將收集來的各種山草藥搗鼓了整整一天一夜,這才表示得到山神的允許,將用於淬火的原料配置成功。

一直在關注這個事情的無敵自然放下手頭的一切,一頭鑽進炙熱的鍛造作坊裏對這個重要的過程就行全程觀摩,此時什麽鑿山開道、攻打巴蜀等等大事都被他拋到了九霄雲外,他眼下要做的就是要解開這個困擾了無數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千古之秘。

因為,如果當真能從蠶羌人手中獲得這項神秘的工藝,那麽大秦的兵器質量將獲得一個重要的飛躍,那時若是大秦的鐵甲勇士人人都手持著神兵利器,天下何人能擋?因此這項技術無敵勢在必得,比攻巴蜀還要重要。

一切妥當之後,蠶火便開始著手對已經成型的劍坯進行淬火。

所謂的“淬火”也叫著“蘸火”,這項工藝的原理是將金屬工件加熱到某一適當溫度並保持一段時間,隨即浸入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常用的淬冷介質有鹽水、水、礦物油、空氣等。淬火的目的是使過冷奧氏體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得到馬氏體或貝氏體組織,然後配合以不同溫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金屬的強度、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韌性等,從而滿足各種機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但淬火絕對不能讓金屬的表麵能夠鍍上一層鉻,即便是用鉻鐵礦冶煉得到的鋼坯所鍛造出來的兵器。這一點,幾乎是每個現代人都能明白的原理,正如鋁這種金屬絕無可能用煆燒的方法從鋁土礦中提取一樣,因此這種在青銅劍上鍍鉻的工藝,才會被後世人引為奇談。^^^^

抱著疑問,無敵細心的觀看著蠶羌族內的鑄劍匠師蠶火耐心的鍛打劍坯。鑒於無敵是大秦的頭人和蠶羌族的恩人,蠶在和蠶巫充分溝通後同意無敵在旁觀摩,而無敵也從蠶巫的眼中看出了一絲狡黠,似乎蠶巫認為即便讓無敵在旁觀看也不可能破解這種鑄劍的秘技。

蠶羌人鑄劍用地是上好的青岡柴木炭,並且由四個青壯的漢子拉動著由動物皮革製成的微型風囊,這種風囊的風力並不強,但依靠極高頻率的向鑄爐鼓入空氣,可以獲得溫度大約在一千五百度左右的藍焰。當然,如果是采用的無煙焦炭所產生的藍焰,溫度將達到一千八百度以上,不過此時似乎天下各國都沒用掌握這種鍛造工藝,對他們而言木炭已經足夠用。

蠶火將劍坯放在鍛爐中燒紅取出,在表麵灑上一層鉻鐵礦石粉末後便會用青銅錘敲打,這樣反複的敲打了三個時辰之後,便將通紅的劍坯插入一旁準備後的動物油脂中進行淬火,待劍坯子完全冷卻後卻是再次將劍置入鍛爐中,用木炭將其封在爐中並關掉一半的火門,然後蠶火便告訴無敵,這道工序是將劍溫燒六個時辰,再次淬火後便可以打磨開鋒了。

無敵自然能看出這顯然是一道“回火”的工序,而此時他對蠶羌人的鑄劍技術越發的驚奇了,沒曾想在落後封閉蠻荒的古蜀國,竟然會有人掌握著這樣先進的工藝,這不由讓他想起了後世對三星堆有可能是高科技史前文明,甚至是亞特蘭蒂斯人後裔的猜測。

不過古蜀國到底是不是亞特蘭蒂斯人後裔,此時已經無從考證,蠶羌人一口咬定他們的始祖是古蜀國開國大王蠶從的兒子蠶羌。而無敵想要得到的,隻是這種有可能就是讓日後的秦國兵器“堅不可摧”,“吹毛短發”的鑄造工藝。

青銅劍坯經過六個小時的煆燒,已然將其內部因為淬火而造成的金屬應力裂紋緩慢彌合,出爐之後,蠶火當著無敵的麵用小刀在自己的胳膊上劃了一刀,滴下的殷紅鮮血被炙熱的劍坯灼燒著,發出吱吱的響聲和陣陣血腥味的惡臭。待蠶火將鮮血澆遍劍坯,劍坯漸漸冷涼後便進入了打磨和開鋒的程序,而正當無敵想要試驗一下這把新鍛造的青銅劍是否就是在之前的回火或血淬的過程中被蠶火用神秘的手法鍍上鉻時,蠶火卻是連手臂上的傷口都沒有包紮,便將打磨開鋒好的青銅劍置入了一隻立式的陶甕中,而甕內則裝滿了蠶巫和蠶夏所研製地一種淡綠色藥水,並且由蠶巫率領著四個多產的中年女人圍繞著陶甕咿咿呀呀的唱著祝詞進行祈禱。

對於這個過程,蠶火和蠶兩人的說辭是一致的,那就是祈願先祖的神靈顯現神力,讓這把劍獲得無堅不摧的力量。但無敵卻是對他們用來盛放藥水的陶罐和藥水本身感上了興趣,看著這種立式的,高度大約有兩尺的陶罐,以及在陶罐頂端露出的劍坯尾部,無敵生出了一種似曾相識的奇怪感覺,他隱約的感覺到,春秋戰國時代鑄劍的千年之秘,便隱藏在這個陶罐之中。

(有獎競猜:本章所提到的鑄造工藝,蠶羌人是用什麽方法在青銅劍表麵鍍上鉻層?猜對者將有機會獲得由本人親筆簽名的《霸秦》實體書一套,競猜答案請發站內短信。PS:前提是《霸秦》能夠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