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5章有些為難

看本事?

郭嘉忽然有些啞然。

這也是個辦法。

隻可惜,現在除了郭野,其餘的孩子還太小了。而且,郭嘉必須現在就要做出決定,否則遷都的事情就會出現無法預料的意外。

不過,典韋的話倒是提醒了郭嘉。

立儲君未必非要立最優秀的。

想通了這點,郭嘉的心思頓時活絡起來。

主公!

典韋期期艾艾道:“聽說您把一位小姐許配給了子龍賢弟的兒子。”

怎麽?

郭嘉奇怪道:“你兒子不是已經跟雲長的女兒定了親嗎?”

典滿五大三粗,跟他老子一般的醜。

一般的人家還真瞧不上典滿。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關二爺的女兒。

關二爺的女兒那也叫一個身材魁梧,倒是遺傳了關家的威猛。

二人也是結義兄弟,所以也一拍即合,把這件事給定下來了,也算是親上加親。

不不不!

典韋急忙搖頭。

郭嘉原本就英俊不凡,他的夫人們又是一個賽一個漂亮。生的女兒自然也是一個比一個貌美。

自己的兒子那模樣,他心中也有數,雖然出去嚇不死人,但也很難讓人順眼。

人家趙雲的兒子就不同了。

那可是遺傳了父母二人的優點,生的是英俊瀟灑,作為郭嘉的女婿,那也是理所應當。

“主公,我們說的不是典滿,是典闕。”

這廝小心翼翼的說道。

“這小子雖然也是典家的種,但跟他哥哥不同,長得那是一個水靈。倒是跟他母親有些相像。”

典韋急忙補充了一句。

免得讓郭嘉先入為主,以為典家的孩子一個比一個醜。

他這個小兒子,真的不醜。

所以他就想著讓小兒子成為郭嘉的女婿。

這個典闕體弱,練不得武藝,典韋也隻能另想辦法了。

哈哈哈哈!

聽到典韋這麽說,郭嘉登時大笑了起來。

這個家夥也算是為兒子操碎了心。

就算將來不能繼承職位,僅憑郭嘉女婿這個身份,郭嘉也不會虧待與他兒子。

“這是不是杜含英的主意?”

郭嘉問了一句。

典韋五大三粗,自然沒有這些心思,多半杜含英的主意。

啊!

聽到郭嘉問起這個,典韋忽然變得有些不自然,扭扭捏捏道:“難道,她跟你說了?”

這也正常。

作為母親的自然希望兒子能夠過得好一些。

典闕體弱,戰場上立功很難,所以杜含英也希望兒子能夠有個依靠。

成為郭嘉女婿是最佳的選擇。

所以聽說郭嘉回來了,杜含英立即慫恿典韋來見郭嘉,說說這件事。

看到典韋眼巴眼望的樣子,郭嘉忍不住笑了笑。

“好了,好了,這件事就交給……”

他原本想讓典韋去找蔡琰的,但是轉念一想,登時改變了主意。

“這樣吧,你去找甄家夫人,讓她們幫你。”

甄家夫人自然就是甄薑和甄脫了,甄脫雖然沒有女兒,但是甄薑卻有個女兒。

郭嘉的意思是讓典韋去跟甄薑商量。

甄薑的女兒能夠跟典韋的兒子成親,對他們甄家也算是一個強力的後援。

多謝主公!

聽到這裏,典韋也十分的高興。

這一下,小兒子也有著落了。

唉!

看著典韋歡天喜地的離開,郭嘉忍不住搖了搖頭。

這廝的難處沒了,自己的難處呢?

想到這裏,郭嘉立即站起身來。

“來人,備車,我要去蔡府。”

蔡府自然是蔡邕的府邸了。

話說蔡琰成為郭嘉的正妻之後,蔡家也成為了雲州第一名門。

蔡邕在儒家地位崇高,很多達官貴人都紛紛派遣子弟前來拜師。

蔡家登時也車水馬龍,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長安出現祥瑞這件事,郭嘉必須要避嫌。

因為槍打出頭鳥,他暫時也不想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必須有人站出來幫他分擔壓力。

蔡家是最合適的人選。

畢竟他們代表的是儒家正統。

當然這麽做的弊端就是,蔡家以後一定會成為眾矢之的。

……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蔡邕居高而坐,手持書卷,講解裏麵的典故。

這老人家一生有兩大宏願,一個是修撰漢書名垂青史。另一個就是廣收門徒把儒家經典發揚光大。

如見修撰漢書已經到了尾聲,很快這一部鴻篇巨製就要麵世了。

其原作者班固和編撰者蔡邕都會名垂青史。

蔡家如今又成為了儒家在雲州的旗幟,四方讀書人都不遠千裏而來,雲集在蔡邕的門下。

蔡邕也十分的滿意。

弘揚儒家經典,發揚光大,也是指日可待了。

所以,他在編撰漢書的同時,拿出一部分時間來教授弟子。

先生!

這時一名男子站了起來。

“既然先生也認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途徑,為何不向大將軍進諫,讓他按照傳統的的途徑任用官員呢?你看雲州的現狀,不以仁德為本,不以孝義為先,身居高位者都是些蠅營狗苟之輩。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啊!”

這些人多半都是出自各地的世家弟子。他們之所以來拜師蔡邕,也是想通過這一層關係,在雲州走向仕途。

畢竟雲州才是天下第一霸主,在這裏當官還是很有前景的。

但是雲州用人自有一套,一不看出身門第,二不看你的學問有多深,而是提出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讓你去解決。

這種就類似後世的公務員選拔製度了。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隻有真正接觸過這些問題而又仔細思慮過的人,才能夠做到對答如流。

死讀書的世家子弟,隻懂孝義的書呆子,哪裏懂得這些玩意,自然是處處碰壁了。

久而久之,這些人不能出仕,自然有些怨氣。

他們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短處,反倒把這一些歸結於製度的不公平。

因為製定這些規矩的人都是寒門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