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卡魚人之前的生活一直靠著打獵和采集為主,這樣的生活自然並不怎麽穩定。可以說很多時候要靠天吃飯,一旦氣溫或者洋流發生某些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導致魚類洄遊的軌跡以及各種海洋植物生長發生變化,接著導致可怕的饑荒發生。

另一方麵,因為他們是靠著采集以及狩獵為生的緣故,所以他們能夠擁有最大的組織就是幾百人的部落。一旦有更多的人聚集的話,那麽人數就會超過本地環境的承載能力。接著周圍的環境就會不可逆轉的惡化並導致一係列災難性事件發生。

而這也就是他們為什麽在麵臨沙華魚人進攻時不堪一擊的緣故了,因為相對於沙華魚人王國那種組織嚴密的指揮體係和訓練有素的正規軍。分布在很廣闊的一片空間中那大大小小數百個洛卡魚人部落裏那平均每個部落不足百人的獵手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

實際上,在這場沙華魚人造成的浩劫之前洛卡魚人中已經有智者發現了這一點。遺憾的是因為每個部落體量實在是太小承擔不起改革的風險。

而洛卡魚人中又沒有出現像秦始皇一樣的偉大王者將他們統一起來,所以對於己方缺陷也僅限於分別討論,並沒能做出什麽實際性的操作用於解決這些問題。

所以在現在他們歸入勞倫斯麾下之後,這一批洛卡魚人的社會結構一瞬間就被人為加速獲得了進化。

在勞倫斯這個他們現在唯一的領袖的帶領下,原來隸屬於上百個部落的洛卡魚人們殘存的力量迅速被重新整合並投放到需要的地方去。

當那些沙華魚人們暫時安頓好之後,大規模的建設很快就展開了。除了一部分沙華魚人在距離城市幾公裏遠的另外一處淺海灣重新建設起了一處他們魚卵的集體孵化池以外,餘下大部分的魚人都投入了一場他們前所未有的建設之中。

既然他們現在已經是勞倫斯的領民了,所以作為領主的勞倫斯自然也對他們負有一定的責任。因此在全麵開工前,勞倫斯就讓機器加工廠製造出了一係列適合洛卡於人們使用的各種金屬工具並分發給他們。

這些金屬工具是島上的一座小型五金加工廠製造出來的,實際上在一開始的時候,勞倫斯並沒有在島上規劃這種重工業企業。

因為他覺得島上不但缺乏發展這一類工業所需的各種礦產和燃料,而且還與本島核心產業產生一定的矛盾。

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加歸屬於勞倫斯麾下的人口越來越多,他慢慢發現有些工業製品並不能全部依靠從外界進口。

或者說剛開始的時候幾萬人這樣做還可以,但麾下人口超過50萬的時候純進口的模式就變得不合時宜。

於是他立刻調整了資源分配,開始在島上建立起了一係列技術水平一般,規模不大但是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項輕重工業。

幸運的是,因為島上有不少從白鷹聯邦的雄鷹堡移民過來的產業工人,所以他在這方麵倒是有足夠的人手。

當然了,島上所建設的工業類型也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而挑選的核心隻有一個,那就是用於彌補島上工業生產方麵的缺陷。

因此以那種大規模的機器製造,金屬冶煉為主的那種需要大量資源和人力,從事生產工具或者原材料製造的工業自然就被放棄了。

至少對勞倫斯來說。無論是采購大量的紡織品還是某些蒸汽機難度都並不大,同時這些東西也基本沒有什麽太強的時效性。所以這一類東西他完全可以從周邊的那些國家進口,而不需要自己費時費力的生產。

同時因為勞倫斯所在島嶼位置偏僻的緣故,因此在運費上不同的物品自然就有著天壤之別。比如說類似蒸汽機或者是一大批棉布這一類東西在購買之後,賣家就能夠專門為此發一趟船,因此運費自然也就非常正常。

但是一些日常消費品卻不然,一個鍋,一套餐具,一口鏟子,一件衣服這樣的東西雖然可以說基本上每個人都需要,但卻又並不需一次性需要很多。如果一口氣囤積太多的話砸在砸在手裏麵賣不出去,造成資金和商品方麵的雙重積壓。

可如果不一次性運送一大批商品的話,那些商船在運送貨物的時候就必然有大量的噸位空置。畢竟勞倫斯他們現在所在的新紹爾島和周圍的海島不但偏僻,人口也不算多。

所以那些船要麽就是要消耗大量燃料與補給繞一個彎,要麽就有大量的空載噸位浪費。這種情況下,平攤到每一件商品上的運費自然就變高了不少。

而且同大宗的原材料或者是重型機械不同,這些小型消費品中運費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同時這些商品的消費者們大部分也都是那種價格敏感型的。所以這些東西全部靠進口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除此之外,隨著農業與醫學的發展。勞倫斯也意識到他需要一些工廠對那些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並為未來的醫藥產業奠定一定的基礎。不然的話,無論是隻出口農產品原材料還是隻能實驗室小批量生產藥劑都不是什麽好主意。

因此在他們逐漸在島上立穩了腳跟之後,勞倫斯很快就發現了這些之前在規劃中有些失誤的問題。所以在一係列的討論與調查之後他們在距離城市十幾千米遠的一係列沿海的小型港灣中建立起了一片工業區。

這一片港灣和勞倫斯他們現在所在的新紹爾港差不多一樣都是不錯的港口,至少能夠停泊1000噸級的船隻,隻不過明顯麵積要比勞倫斯他們所在的新紹爾港要小了不少。同時被一些河流和小山分割,未來發展的空間非常有限。

這也就是為什麽勞倫斯一開始放棄了這些看上去還行的海灣原因,因為這些海灣後方的土地最大的也隻能支撐的起一個百人的小型農場而已,在有更大麵積土地的情況下開拓這些地方顯然顯得有些不經濟,更別說本地的土層不但鹽堿化還薄,很難發展農業。

但如果這些土地要發展工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無論是從新紹爾港邊上流過的那條河流的支流提供的水源,港區外幾個零散分布能夠遮風避雨的小島還是本地區石質地麵都非常有利於工業的發展。

比如說交通,他們早期完全可以靠一些平板駁船進行海運。而發展起來了以後阻攔在這些海邊小片平地與新紹爾港之間的那些小型丘陵和密布的河流並不能成為鐵路修建的阻礙,反而能夠方便水陸聯運。

因此在選定了這片地域作為工業區之後,第一批工廠立刻就拔地而起。考慮到島上的需求以及各種各樣的能力,所以這第一批工廠數量隻有四座,而且規模都並不大。當然這些工廠後方有足夠的土地用於日後的二期或者是三期計劃。

這三座工廠分別是一座魚肉加工廠,一座水稻加工廠,一座木器廠和一座小五金工廠。它們分別布局在兩片海灣後的平地上。

而且在這些工廠建設之前,農業教會與知識教會的人對整片工業區進行了整體的規劃,以確保這些工廠所在的位置能夠足夠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