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從來不是悲天憫人的高尚者,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樣,有善良的一麵,也有卑鄙的一麵,心中從來不懷大慈悲,更沒膽子做大奸大惡之事,有好處就上,見勢不妙便溜,做了一件小壞事後總會給行乞的乞丐賞幾塊錢,然後一廂情願認為善惡抵消不增不減,老天爺已原諒自己了,從來也不管老天爺是什麽感受。

在前世,他普通得就像一粒塵埃。

解決天花對他來說跟慈悲沒有太大關係,“慈悲”二字是給和尚準備的,李素做不到那麽超然。或許心裏對鄉親們隱隱也有那麽一絲悲憫,主要卻是為了王家兄弟和自己,這個年代對他來說太陌生了,王家兄弟已是他僅有的朋友,他不想失去朋友,如此而已。

李素隻是李素,李素不是白求恩。

…………

長安城,太極宮,甘露殿。

一位穿著明黃便袍,頭未著冠的中年男子正坐在空曠的大殿方榻上,花白的頭發挽成一個很精致的發髻,再用一根碧玉簪固定住,腰間係著一根九龍玉帶,玉帶由許多大小規格相同的白玉鑲嵌成九條龍紋,腳底踩著一雙明黃色的軟底靴,其人身高約八尺,體態魁梧,肩寬腰圓,麵色略黑,雙目生威,額頭和眼角堆擠出幾條皺紋,厚薄適中的嘴唇緊緊抿著,他靜靜地坐在空無一人的大殿內,麵無表情地看著矮幾上一堆零亂的奏疏。

此人正是曆經百戰終成帝業,並一手開創出貞觀之治的千古一帝,李世民。

大唐皇帝李世民五天沒睡過一個好覺了。此時夜深,往常時候李世民早已安寢,然而這幾日關中地區噩耗頻頻,令他徹夜難寐。

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瘟疫,誰都不曾料想竟蔓延得如此之快,快到朝廷甚至來不及做準備,它已席卷了長安城外十幾個村莊,今日尚書左仆射房喬上奏,稱天花蔓延之勢愈烈,長安城外涇陽縣已有八百餘人因天花而亡,更壞的消息是,天花已滲透進了長安城內,今日城內長樂坊坊官上報,坊內有三戶百姓人家莫名發燒,經診斷後已確定染上了天花。

此消息迅速在長安城中擴散,城內官員百姓人心惶惶,動蕩不安,繁華似錦的都城長安如今家家閉戶,商鋪歇業,街上空寂無人,出城逃瘟避難者數不勝數。

李世民現在心亂如麻。

瘟疫不僅僅是瘟疫,當它嚴重到脫離君臣掌控時,它便是大唐皇權不共戴天的敵人,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百姓的死亡,也給這清平盛世帶來毀滅性的連鎖反應,百姓連家門都不敢出了,何人做工?何人種地?何人經商?當百姓們失去了安逸平穩的生活,誰還會頌揚皇帝的恩德?

更令李世民火冒三丈的是,街頭坊間已有了一些惡意的聲音,說是天子不修德故而惹怒上天,引來天罰,加罪於無辜百姓。

坊間長舌之人的流言沒敢說透,但全大唐的人都知道是怎麽回事。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發起玄武門兵變,弑殺手足兄弟,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讓賢,以幼弑長,以子篡父,江山得來本就名不正言不順,說來也是命背,李世民登基後,大唐幾乎年年天災不斷,民間惡意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李世民以聖明仁德天子自居,對那些惡意的流言隻能暗怒在心,也不敢動輒殺戮。

這一次的天花瘟疫亦是如此,當瘟疫蔓延愈烈之時,坊間果然又老調重彈,天子得位不正,虧欠德行,卻連累大唐億萬無辜百姓受苦雲雲……

甘露殿內,李世民心不在焉地翻閱著奏疏,心情卻無比紛亂煩躁。

天花!天花!

造反可以鎮壓,洪災可以修堤,大旱可以挖井,然而,怎麽偏偏是這該死的天花!全天下的大夫醫者皆束手無策,朕能如何?

刀劍和皇威已失去作用,李世民忽然覺得一股深深的無力感襲上心頭。

急促的腳步聲在深夜的殿外長廊上回蕩,李世民心頭愈發沉重,仿佛壓了一塊重石般喘不過氣來。

深夜裏,如此急促的腳步,往往意味著又一樁禍事發生。

這幾日心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李世民隻覺得自己快崩潰了,聽到腳步聲,心中的怒火徒然直衝腦門。

殿門外,一道戰戰兢兢的身影跪下,卻是一名宦官。

“啟奏陛下,尚書省急奏……”

李世民爆發了,狠狠拍了一下身前的矮幾,大怒道:“又是哪裏出了禍事?每日不是瘟疫就是急奏,朕的大唐難道天人共譴,竟無一可取乎?”

“滾!給朕滾遠!今日朕一個字都不想聽了!”

宦官嚇得身如篩糠般抖了起來,額頭汗珠滾滾而落,心念電轉,壯起膽子道:“陛……陛下,這份急奏不,不是壞消息,是好事呀……”

“好事朕也不想……慢著,好事?什麽好事?”李世民回過神了,眼中緩緩升起一縷希望的光芒。

“陛下,尚書省接到涇陽縣令急報,言稱孫思邈孫老神仙已在太平村找到了一位能克製天花之人……”

“什麽?”李世民呆立片刻,隨即麵露狂喜,當下顧不得君王儀態,三兩步跑到宦官麵前,麵目猙獰地瞪著宦官:“再說一次!孫思邈找到克製天花的法子了?”

“陛……陛下,不是孫老神仙發現的,而是涇陽縣治下太平村的一位村民發現的,孫老神仙親自驗證過,此法對天花有效,可使未染上天花者一生不染此瘟病……”

李世民喜悅的神情漸漸古怪起來:“孫老神仙都未能找到克製之法,卻被太平村的一個村民找到了?”

“正是,此村民姓李,名素,涇陽縣令奏報上說,孫老神仙對此子多有褒揚之辭……”

李世民渾不在意地揮揮手,多日陰霾的心情此刻終於放晴,至於李素是什麽人,對一位掌控千萬子民的皇帝來說,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都城長安的動蕩人心終於可以安定了,朝堂和民間種種不利的傳言可以平息了,而他的皇位也重新穩固了。

一個籍籍無名的村民,解決了李唐帝國一次大危機,挽救了關中萬千子民,是大功德,也是大喜。

“國之大喜,焉能不論功而賞?下旨,召三省六部官員立刻入宮朝會,孫思邈心憂社稷,以老邁之身親赴疫區,解萬民於倒懸,雖無功卻有勞,老神仙曾經三辭為官,朕不勉強,賜萬金,帛百匹,涇陽縣太平村村民李……李……”

宦官小心翼翼地提醒:“李素。”

“李素為我大唐立此大功,此功非爵而不能賞也,欽封涇陽縣子……”李世民神情興奮,滔滔不絕,語速快如連珠炮。

宦官麵頰抽搐幾下,見李世民興奮得不能自已,宦官欲言又止,躬身應是。

李世民心細如發,發現宦官神情不對,頓時停下來,皺眉看著他:“你有話說?”

“奴婢不敢,奴婢無話。”

“賜爾無罪,快說。”

宦官冷汗潸潸,猶豫片刻,終於道:“啟奏陛下,那太平村的李素,今年才十五歲……”

李世民睜大了眼睛,吃驚地道:“十五歲?這……竟有這等本事?”

隨即李世民很快明白了宦官的意思,歎了口氣,神情不知是遺憾還是喜悅,他終於從失控的狂喜中恢複了冷靜,苦笑搖頭道:“英雄出少年啊,朕老了……十五歲,尚未行冠禮,封爵殊為不妥,怕是朝中非議頗多,少年成名,木秀於林,封爵是害了他,改一下旨意吧,特擢李素為太醫署醫正,專授克治天花之法,另賜萬金,良田二十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