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1/3)

賣文為生,古代叫作煮字療饑,真真貼切。雖然說,文賣得順暢,每個字的價格高,說不定也會有黃金屋和顏如玉。但這樣的結果,最大的可能是在國外。作為中國人,隻有少數金字塔頂尖的人,才有這個可能。但比起其他行業,所謂作家富豪榜的上榜人士,也不過是小巫而已。剛來北京那會兒,窮得快要餓飯,幫一些書商出主意做選題。做了一陣,好些行裏的人說,你為何不自己做書商?像你這樣一肚皮點子,做書商誰能比過你?一年下來,掙的錢比你現在不知道多多少。我想了想,還是沒做。本是打零工掙錢,何必把自己整個搭進去?宋代的皇帝,勸人讀書,說黃金屋和顏如玉什麽的,說的是讀書應試做官,不是讓當作家。宋代出版業雖說也初具規模,但靠賣文為生的文人,好像混得也不怎麽樣。古代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多數賣文為生的自由撰稿人,即使專門寫電視劇的,

活得也都不容易。隻要你沒有名氣,隻能靠替人打工,以量取勝。粗製濫造就不用說了,大部分都是抄襲和變相抄襲。不這樣的話,根本沒法活。首先,國家就不怎麽鼓勵文化創新,文字不論優劣,反正一次稿費一上800元,就得繳稅,稿費越高,繳的稅越多,翻番地增加。其次,市場也有限。越是品位高的作品,市場越是有限。台灣著名報人王鼎鈞,當年去台灣,一上岸,順幾張稿紙,買瓶墨水,寫隨筆給報紙投稿,就可以養家糊口。台灣的報紙,即使在白色恐怖下,依然對隨筆散文有大量的需求,報紙經常鬧稿荒。而我們這裏,即使到了今天,中產階層已經成了規模,能買得起書的年輕人成千上萬,但人們卻寧可看穿越小說、盜墓小說甚至種馬小說,正經的小說都沒人看,更何況我們這種不入流的隨筆散文了。

很幸運,我屬於那種寫出來的文字多少還有人看的那種人。自己本身

還有一個教職,即使文字一時半會兒賣不出去,也依舊能有飯吃。不用像很多同道中人那樣,為了付下月的房租玩兒命地趕一個他根本不樂意做的活計。

對搞曆史的人來說,首先必須追求真實,不能不顧事實,沒有根據地亂說;其次要寫得明白曉暢,讓人讀了舒服;當然,道理講得也能令人信服,而且若有所悟。我一向認為,在中國,思想的缺失顯得比學術的落伍更加嚴重。在千人一麵、千口一詞的境況裏,一個稍有個性的人,常常會感到窒息,打破這種窒息,對我來說,就是時不時地發一點兒不合時宜的怪論。其實,也隻是看起來怪,本是用常識的理性判斷出的常識而已。可惜,現在國人已經把常識忘記了。

沒想到的是,時至今日,這書還能出版,看來,至少在出版者眼裏,市場上還會有人買。也就是說,我的讀者隊伍,還在擴編。

不管怎麽說,還得說聲謝謝。

張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