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嶺南亂局

朝會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結束了,但所帶來的影響卻才剛剛開始。散會之後群臣都急匆匆的往家趕,準備詳細打探嶺南的情況。

關於嶺南大糧倉的消息也隨之流出很快就傳遍京師,有人相信,有人質疑,有人不屑一顧。

而與此同時,一場決定大唐未來走向的會議正在召開。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盡皆在場。

“翠嵐,你給我說清楚嶺南到底是怎麽個情況。”李世民不悅的道。

嶽山知道李世民為什麽生氣。前段時間還說馮盎可信,今天突然又曝出馮暄造反的事情,換成誰都生氣。不過他並不驚慌,之前已經想好了解釋的辦法。

“聖人恕罪,我隻是看到將來馮盎會為聖人所用,再結合冼夫人之忠義就以為馮氏對朝廷別無二心才為馮家作保。”嶽山懊惱又後悔的道:

“後來我派人詳細打探嶺南的情況,才知道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但為時已晚聖人已經派遣使者前去招撫。所幸最終結果符合我看到的情況,否則我罪不可恕。”

李世民臉色稍霽,微微點頭接受了嶽山的借口。尤其是聽說嶽山是看到了未來的情景,更是不再有任何的懷疑。

但還是責備的道:“以後這樣的大事兒最好調查清楚再說,幸好此時結果尚好,否則……有你好受的。”

嶽山誠懇的道:“喏,我知道了。”

這個理由自然是編造的,總不能直接和李世民說我怕告訴你實話你直接派兵把馮盎給滅了吧?

要真這樣說,一個欺君之罪是跑不了的。君臣各有各的立場,不管臣子的目的是什麽,即便是善意的謊言,對於君來說都是不能容忍的。

所以嶽山必須用一個謊言來掩蓋他之前隱瞞情報的事實。

事實上嶺南的情況比嶽山講的還要複雜。

冼夫人夫婦之忠義毋庸置疑,沒有她們夫妻估計嶺南早就脫離中原王朝了。但作為冼夫人遺誌繼承者的馮暄馮盎兩兄弟就沒有他們祖輩那麽偉大了。

馮暄就不提了,冼夫人還在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了對中原朝廷的不敬。

隋文帝時期冼夫人命馮暄平叛,馮暄和叛軍首領交情莫逆就按兵不動貽誤戰機。冼夫人大怒直接把他問罪下獄,然後命馮盎出戰協助隋軍平息叛亂。

隋文帝為冼夫人的功績稱讚不已,封馮盎為高州刺史並赦免了馮暄的罪過。

隋煬帝年間,朝廷對嶺南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馮家和俚僚人酋帥表麵臣服朝廷,年年給朝廷上貢,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

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最這種情況非常滿意。

到了大唐建立,這群人又想繼續玩這種把戲。然而李淵這個人就比較務實了,沒有興趣陪這些野心家玩過家家,直接拒絕了他們的朝貢。

談殿等俚僚人也猜到了李淵的打算,直接商議造反。

但馮家和普通俚僚人不同,他們有冼夫人的遺澤在,有更多選擇。

於是就把馮家一份為二,馮暄帶人和俚僚人一起反叛,馮盎則帶著另一半人投靠了朝廷。李淵就封馮盎為耿國公,鎮守嶺南。

可以說馮家這次投資和漢末三國時期那些世家的套路一模一樣,兄弟幾個你去投靠曹魏,他投靠蜀漢,我去東吳……最後不管哪一家獲勝,都能保證家族富貴延綿。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電腦端:https://

隻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俚僚人裏出了個奇葩寧純。此人飽讀詩書向來以忠義為先,認為忠君就是愛國,不但不同意反叛,還起兵鎮壓談殿、馮暄這些叛賊。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手機端:https:/

寧純此人不但有忠義之心,還文武雙全,把好幾家叛賊壓著打。讓談殿、馮暄等人割裂嶺南自立為王的想法破滅。

過了幾年其中一個酋帥死亡,為了爭搶這個酋帥的地盤談殿和馮暄決裂相互爭鬥。

寧純不是吃素的,就想趁此機會剿滅談殿和馮暄等叛賊。

這個時候馮盎就坐不住了,他不可能坐視自己的兄長被剿滅。就找了個借口**邊關,威懾寧純讓他不能出兵平叛。

在原本的曆史上,馮盎此舉徹底激怒了嶺南各州的刺史,大家聯名上書說馮盎要反,李世民就準備調集幾十個州的兵馬討伐。

還好魏征出言相勸,說馮盎反沒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直接出兵討伐名正言不順。最好先派人過去問一問,要是馮氏反了我們在出兵也不遲,要是沒反那就更好。

於是李世民就派了使者過去。

馮盎當時也是騎虎難下,要麽坐視兄長滅亡,要麽和兄長一起造反。

坐視兄長滅亡?他不甘心。但造反的結果他比誰都清楚,僅憑馮家和俚僚人那點力量,根本就打不過大唐。

就在兩難的時候,朝廷派人過來招撫。他就借坡下驢,重新歸於朝廷,並勸說自己的兄長也投降。馮暄也知道大勢已去,也趁勢投降。

談殿也不傻,當初大家說好的一起造反,結果死的死降的降,就剩我一個也鬥不過大唐啊,幹脆也一起降了吧。

嶺南之亂就以一個戲劇化過程平定了。從此馮盎安心當大唐的耿國公,替國家鎮守嶺南,談殿等人也終生不在提叛亂的事情。

後世的曆史為了大團結需要刪減了不少不和諧的事情,美化了這些人的形象。

嶽山也是在穿越後派人去打探加上李德武的情報,才還原了當時的情況。

倒不是說誰對誰錯,大家立場不同選擇自然也不同。不管怎麽說吧,最終結果是好的。大家一起維護了中原王朝的完整統一,都值得後世人敬仰。

而在這個時代,因為嶽山的穿越,很多曆史都出現了改變。比如這次李世民派使者去招撫馮盎是因為嶽山的勸說。而馮暄、談殿等人還在爭鬥,暫時沒有歸附朝廷。

而接下來朝廷對於嶺南對於馮家對於俚僚人的政策,也必然會和原本的曆史上有很大的不同。

最大的可能,嶺南地區不用等到明清時期才得到大開發,而是提前千百年就成為天下的糧倉。

嶽山娓娓道來,把嶺南的情況一一告訴眾人,大家才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原來嶺南的局勢如此複雜。

同時對這個地方也有了比較直觀的了解,對於如何解決這裏的問題,也有了各自的想法。

但沒有人中途發言,大家都在等待著傾聽嶽山的嶺南開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