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一十七、不懂的偉大情懷

正午,太陽很高,北方遼闊大地,蒼茫廣闊,馬蹄聲隆隆,塵土飛揚,漫天黃沙卷蒼茫,西風正烈,旌旗當空,鐵騎飛馬,宛若晴空霹靂響。

平州城中一線精銳鐵騎,加上一百多新兵,總共六百多人隊伍,大約一營人馬,清一色重甲騎兵,向北奔馳。

從固立川那裏得知,因為景國少馬,這樣的重裝騎兵成規模列傳是很少見的。

李星洲換上普通士兵的甲胄,跟在魏朝仁身邊,對外稱朝廷派來的特使。

“這一趟最重要的是讓新兵認路,從平州到山海關,大路小路共有七八條,中間少有標識,四周草木不像南方茂密,但還是容易迷路,中間幾處重要哨所營地也要認。

如果在內地,跑錯路沒事,在這走錯了要是不小心遇上金兵,可能會死人的。”

“這樣的鐵騎整個平州隻有一營嗎?”李星洲問。

固立川點頭,“還有一營輕騎,平州有五千駐軍中兩營騎兵,另外還有一些斥候也騎馬,加起來大約一千一百多騎。”

李星洲點頭,看來沒有遼東平原,也沒有河套地區的景國在戰馬數量上與北方比確實差距很大。

“雖然戰馬有限,邊關地區的軍隊都會盡力組建成建製的重騎部隊。”魏朝仁開口:“這都是吃了當年夏國的虧,夏國的平夏鐵鷂子,人馬都披鐵甲,加起來二三千斤,人馬間還用鐵索相連,人就算死在馬背上也不會掉落,會跟著馬一起衝入軍陣之中,被撞一下碰一下基本就活不成,踩到了屍首連骨頭都是碎的。”

“三千鐵鷂子,陛下能想象他們一起衝起來是個什麽場麵麽.......”

又一次聽人說起鐵鷂子,可見這支名震天下也必然留名青史的傳奇重騎兵部隊給景國留下了多大的陰影,幾乎隻要是軍中人,都知道它的名號,“平夏鐵鷂子。”

李星洲在後世也看過一些講這支傳奇的記錄片,以及出土的文物,確實是武裝到牙齒,全身上下臉臉上也有鐵質麵具,隻露兩個眼睛。

而且他們特殊的冷鍛甲是當時獨步天下的,是夏國秘傳鍛造技術,鐵不加熱,在常溫狀態下仿佛鍛打,去除其中雜質,最終製成甲胄,能做到刀槍不入,弓弩箭矢都不懼怕。

十三四世紀正是全世界範圍內重騎兵崛起的時代,西方的騎士不說,在東方大地,夏國的鐵鷂子為首,隨後金國鐵浮屠,嶽飛的背巍軍,蒙古鐵騎等。(蒙古部隊並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全是輕騎兵,蒙古部隊中重騎兵數量達到四成之多,重騎兵數量是遠超東西方各種部隊的,作戰時輕騎兵負責襲擾和消耗敵人體力,然後重騎兵發起衝鋒重創對手,最終決定戰場勝負的也是重騎兵。)

“能讓魏大人也憂心懼怕,肯定不是等閑之輩。”

他臉色晦暗,像是想起了不好的事情:“倒不是懼怕,金國的重騎兵更多老臣也不懼怕,隻是不甘,羞愧.......”

“不甘?羞愧?”他不解的問。

“殿下,有些話我這個老頭子也隻敢和你說。”魏朝仁在馬背上滄桑一笑,“朝中人肯定跟殿下說我們和夏國打得很慘烈,但最後我們勝了,與夏國簽下互不侵犯的盟約,還讓夏國稱臣是麽。”

李星洲點頭,在京城,大多數人都是這麽說的。

“嗬嗬.......史官當然會這麽寫,文官們也會這麽說,加之是在京城更是。”魏朝仁說得很小聲,身後馬蹄聲隆隆作響,他要仔細才能聽清。

“其實我們是輸了,殿下知道我們為何一開始發動那場戰爭麽?

為了收複西夏之地,那是曾經大漢王朝的涼州之地,那裏曾經有大漢王朝頻頻擊敗匈奴人,羌人,溪人的涼州鐵騎,曆來都是中原王朝的領土,所以我們要收複故土.......”

李星洲恍然大悟,為何說起夏國魏朝仁會如此麵色晦暗了:“結果收複故土打成了和平盟約.......”他說。

魏朝仁點點頭,無奈長歎口氣:“收複故土的雄心被鐵鷂子的鐵蹄踩碎了,最後打成了和平盟約,還被說成打個平手.......

恰逢遼國也向夏國出兵,他們兩麵受敵,當時的國主是個雄主,胸有大略,明白夏國雖勇,卻土地貧瘠人口稀少,不能與景國和遼國同時長久作戰,於是就有了互不動刀兵的盟約,還有俯首稱臣自降為西夏國主不稱皇帝的條件。”

聽了魏朝仁的話,李星洲對夏國又有了另外的認識:“這麽說來其實敗得有些慘。”

“很慘,雖然都在說平手,其實我們死得人比他們多得多。”馬背上的老人聲音低沉,“最令人扼腕歎息之事在於......夏國還是夏國,那戰之後再無收複故土的可能了,唉.......

哈哈,不過有時夢中老夫倒會夢見收複涼州之地,若不這麽想,也不知入土之後拿什麽臉麵去見九泉之下的先祖,血汗換來的土地,我們這些不肖子孫卻守不住。”

魏朝仁笑得有些苦澀,李星洲看得有些難受,到此時他才明白為什麽折惟忠,楊洪昭,魏朝仁等這些老將都會對夏國念念不忘,而不東麵的土地了。

他畢竟來自後世,還沒那麽濃厚的家國情懷,但對這些老將而言,夏國是涼州故土,是先祖留下給後人的土地,因為子孫無能而被占據,是他們這些子孫後代最大的不孝。

李星洲被這份情感震撼,在馬背上默默無言許久。

“不說這些,說話馬軍吧。”魏朝仁轉移了話題:“夏國接連大敗景軍,我們是吃了虧,也明白過來重騎兵的重要性,朝廷不支持也想方設法從各處買戰馬,搞更多的騎兵。”

李星洲回神,他知道朝廷為什麽不支持,因為很多文官的阻撓,這些文官裏甚至有德公,他們為什麽阻撓,因為他們發動自己聰明的腦袋,左思右想之後想出了個聽起來很靠譜算起來也很靠譜的理論:養一個騎兵的價錢能夠養三個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