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路遇拆遷風波

盯著桌上的物品清單,陳馨抓了抓頭發。

作業本紙上寫了一大篇,綠色記號筆勾出來的是必須要買的,主要以蛾子的用品居多,黃色記號筆是需要用但是不需要立刻購買的,是她為未來的路儲備的。紅色勾掉的幾個是可以去借用的不必須的東西,但還有五六樣她拿不下決心勾掉。

買單反是買不起的,她暫時在十年內也用不上單反,就算要用,也可以去租借甚至勾搭一個合作的照相師。而且再往後她明知道手機的像素堪比普通的數碼相機了,當然不太想要為遲早會被淘汰的東西買單。所以相機她很果斷的換成了一款國內的中高檔相機,至少能用個五六年不會被淘汰的那種。

她猶豫的是電腦這一塊。現在買台電腦的價格輕輕鬆鬆就上萬。這個價格在郊區都能買一套房子了。當然她也可以不買,要麽去文印店弄,要麽去學校機房蹭。但問題是她不太想把自己的打算攤放在別人麵前,學校的學生雖然相比之下要單純很多,但是誰都不知道你身邊的人會不會因為差距太大而心生黑暗。

可要是把電腦放家裏也不妥當,現在住的那個房子周圍環境太雜,而且她跟張璋的人設可是無依無靠的孤兒,如果上了半年學就買了一台電腦,恐怕會有些人盯上她們。

想來想去權衡了好多天,陳馨還是放棄了買電腦的打算。反正現在的電腦才386,而且她需要的很多功能都還沒開發出來,買來除了修圖寫稿也沒太多用處。

倒是是時候買一套商鋪了,他們兩姨侄的生活靠早餐鋪是不太靠得住的,看現在的發展,每天的收入已經固定,而且鐵叔他們要兼顧兩頭也有點心有餘力不足了。

不過短時間裏她還沒想好再弄點什麽營生出來,並且如果現在就說不做了,怕鐵叔兩口子會自責。

他們也是苦命人,心地好又勤快,陳馨不想因為這事兒跟他們鬧得不開心。再說了,早餐鋪子原本就是陳馨用來遮掩旁人的窺探的,有個明麵上的收入來源,她私下想做點什麽也就不會太過引起別人的關注。

一邊上課一邊趁這時間逛了下周圍。

這跟她記憶中的城市不太一樣,很多地方現在都還是農田,那二三十年後的擴張了一倍地盤的水泥森林此刻連影子都沒有。

沿河那段開始鬧著要改造了,可問題是那邊是最早的棚戶區,改造不難,難的是如何安置。雖然臨河這段年年夏天都要被水淹,請願改造也不是一年兩年,然而更多的老人不願意搬離這裏,他們生於斯長於斯,這裏是他們祖輩居住的地方,要讓搬走給其他人騰位置,他們死都不願意。

陳馨路過河邊的時候,就聽到有人圍在一起,說什麽出人命了,又有人在說那家子為了一套房子簡直六親不認。

“大姐,這是怎麽回事啊?”

看陳馨小胳膊小腿兒,穿得又簡樸,那個大姐嘴角扯了扯,抬抬下巴:“還不是為錢鬧的。那家的老頭子前年走了,太婆身體也不好,不是說要拆遷了整改河岸嘛,太婆問了說還要一年吧才能動工,就不想搬,說是要跟老頭子死在一起葬在一堆。結果她那個兒媳婦聽了就跳起腳腳鬧,罵太婆是個老不死的,看到都討厭得很,還說她不想搬不是要跟老頭子死在一個地頭,是想鼓搗把房子留給小兒子小女兒。小兒媳婦聽了就當真了,說大兒子都不贍養老人,沒得資格分這個房子,還有小女兒是嫁出去的人,也沒得資格。這不,一家人鬧起來,小兒媳婦把大兒媳婦推到地上,腦殼撞了個洞洞,轉頭大兒子把小兒子打得頭破血流,小女兒去勸架,被大兒家的兒子拿了水果刀捅到屁.股上了。哎喲喂,簡直是沒得眼看。”

周圍看熱鬧的人看到救護車來了,警車也來了,這才散開一條道,讓警察和醫生護士進去處理。

鬧了好半天,受傷的人被送到醫院去了,行凶的也被帶走了,其他人才三三兩兩的散去,一邊還在議論那個拆遷的事情。

從頭到尾,都沒有人去關心下老太婆到底咋樣了。

陳馨不認識他們,也不可能貿然的去看,隻能張望了一下打算離開。

走到街頭那裏,就看到有告示貼在路邊的報欄上頭,是關於拆遷的公示,還有臨河拆遷的範圍。

她走近了仔細看了好半天,發現並不是所有的臨河房屋都要被拆,拆的隻是低窪的那一段,然後另一邊的房屋因為離河邊還有一段距離,可能會直接沿河修建一條觀景道。

暗暗將這地方的名字記下,打算過段時間再去那條路看看。雖然拆遷不了,但是那條街的位置也不錯,離她印象中的二環都還有好一段距離。隻可惜她隻是曾經路過這座城市待了一周時間,而且關注點還在美食和著名的景點上,這種不屬於景點的老街她根本連印象都沒有。

但是沒關係,雖然地段不是後來最有名的那條路,可距離也不算太遠,有種鬧中取靜的雅致。反正她也不打算開酒吧什麽的,作為私房菜館,或者兼賣簡餐的咖啡廳的話,這地方卻是恰恰好的。

不著急去看的原因是她想著手上錢不多,如果能在現在還沒開發出來的那條著名的景點買一間房的話,以後隻收租金都夠他們用了。

時間晃一晃的就到了元旦。程潔邀請陳馨帶著張璋去他們家過節,順便給她介紹個朋友認識。

這個朋友是個攝影師,專門拍風景的,人物不是太擅長,但是靜物拍攝比非專業人士強得不是一點半點。

程潔跟陳馨倆人現在交情莫逆,對陳馨的打算也知道一些,所以這位攝影師如果願意跟她合作的話,她完全可以在雜誌社開一個美食專欄。

宋老師原本就不是以這方麵見長,他是曆史係畢業的,現在寫的文章也多偏向於民俗風情,還有社會評論,偶爾也會寫一些書評,字句犀利,論點切入一針見血,在報紙上和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已經吸引了不少讀者,每天收到的讀者來信都是厚厚一疊。

上次他介紹的本地的民俗風情和地方美食跟飲食習慣,在雜誌上刊登連載後,引起讀者很大的反響,其他地方也出來不少跟風的文章,都是在推薦他們本地的特色。

宋老師當時就明說了,自己文內的菜肴是好友親手製作的,甚至應不少讀者來信的要求,在第二期的時候還刊登了其中三樣的製作方法。

然而這並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雜誌社也在跟他商量,能不能加開一個美食專欄。但是要求不能隻是菜譜,最好是能融合每一道菜背後的風俗故事。

宋老師對民俗曆史毫無問題,然而讓他去發掘美食背後的故事,就有點強人所難了。這不,他幹脆借元旦這個機會找上了陳馨,問她願不願意接手這個專欄。

陳馨當然願意,她以前就是做這個的,不過那時候是在網絡上發表而已,配上當地的風景照片跟食材照片,讓人能了解得更深。現在不可能直播,那麽隻依靠照片也不是不行,這就需要一個攝像師的全力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