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五章 六成

大昭畢竟還是昭王的。

這是一句無比正確的廢話。

因此李清的問題是自然而然的。

因為如果昭王並不願意在幾乎已經肉眼可見的統一之前,施行必然會引起國中動蕩的變革,那如今五人在此商談變法之後的對策就是毫無意義的。

“王上……至少不會反對。”這是扶蘇的判斷。

但雖然這話是出自扶蘇之口,卻並不能輕易讓李清信服,“公子為何能夠如此肯定?”

“因為大昭畢竟還是王上的。”

李清問出這話的原因,就是扶蘇認為始皇不會反對的原因。

不必扶蘇詳細解釋,李清便明白了扶蘇的所說。

匿田之舉,雖為王上在一定程度上默許了,因為相比於統一的終極目標,隻要能夠聚攏力量,王上都是可以容忍的。

但畢竟,此舉仍然是毫無疑問地傷害了國家利益。

而傷害國家利益,當然就是傷害了昭王的利益。

之所以能夠容忍大族的匿田,一方麵不想影響那個終極目標,另一方麵恐怕王上也是存了想要秋後算賬的意思。

既然扶蘇願意來做這個出頭鳥,王上自然很有可能願意來收一下漁翁之利。

然而李清仍然想不通扶蘇為何突然如此急迫,“公子為何不再等一等?”

具體等什麽自然沒有出口,但所有人都明白,李清的意思隻能夠是讓扶蘇等到大權在握的那一天。

然而,就如樗裏偲所說,時不我待。

這不止是扶蘇身為後來人的緊迫感,更多的,卻是實際的壓力。

“子茂可知,在鹹陽之外,關中之地包括有爵在身的家門在內,有多少黔首失去了丁田?”

所謂丁田,是指每家每戶有男丁成年時,由國家統一下發給男丁的田地。

李清有些怔愣,他從未考慮過此事。

畢竟身為相邦之子,除了每年勸耕時的做戲,他甚至從未下田做過農活。

“雖自先昭襄王之後,昭律放寬的對土地的轉讓,但田地乃立身之本,又有軍功可依,想來……”李清看著表情不變的扶蘇,隻能隨便猜測一個自認為放大了許多的數字,“至多不會超過一成吧?”

“甘羅?”扶蘇並未直接說出答案,而是又問向了甘羅。

“額……一成半?”既然公子還要再問,那麽顯然李清的答案顯然還是低了。

那麽雖然與實際上與李斯的猜測差不多,甘羅依然放了膽子猜得更大。

扶蘇毫不意外地笑了笑,果然,以李清為代表的大昭上層,都太樂觀了。

沒有接著問樗裏偲,因為出身相似,多問一人也不會有什麽實質上的區別。

扶蘇將詢問的目光轉向了張蒼,“張蒼呢?”

張蒼畢竟還是有過基層工作經驗的,也參加過禦史的文書工作,對於昭國底層的實際情況了解得應該還是稍多些的。

“至少三成。”果然,張蒼給出的猜測就嚴峻了許多。

但這仍然不是扶蘇所得知的數據。

“六成。”

扶蘇稍顯清冷的聲音一出,炎炎夏夜中的房間內,寒意頓出。

難以置信。

除了難以置信,還是難以置信。

扶蘇很能理解此時眾人的驚疑,他拿到這個數據的時候,比其他四人更為震驚。

說起土地兼並,後世人最為熟悉的,當屬東漢末年逼得黃巾起義的土地兼並。

豪強地主“館舍布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而遭受天災人禍不斷的農民難以為生,隻能揭竿而起,事實上推翻了國運四百年的大漢王朝。

而在提起秦的滅亡時,很少有人會將原因歸結於土地兼並。

長久以來,受張蒼的徒弟——賈誼的影響,所有人的視線都牢牢被《過秦論》中的道德等因素所吸引,忽略了掩藏住這一切下的深層原因。

但是事實上,土地兼並最嚴重的的王朝,恰恰正是始皇一朝。

從土地國有製剛開始轉向私有製的時代,完全沒有先行經驗可以參照的大秦,隻看到了私有製給國家財政帶來的活力,忽略了由此而導致的恐怖的貧富差距。

在統一之後,戰爭紅利消耗完畢,國內的尖銳對立已經到達了難以平衡的懸崖。

始皇南征北戰,並不全是因為好大喜功,想要將帝國的疆域擴張到日出日落之地,實際上也是為了緩解國內的壓力。

到了胡亥時期,即便胡亥不是那麽無能,其實天下局勢也已經積重難返,想要做什麽已經晚了。

更何況,他也沒想做什麽。

若非如此,即便列國反秦,有民眾支持的話,大秦至少可以在三關之內割地而居。

然而即便秦人自己,對於土地兼並的怨念,也已經不足以讓他們支持本國了。

“之所以如今國內未有過分動蕩,主要有兩點。”不需要幾人發問,扶蘇便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第一,軍功製給了黔首百姓除了自有丁田之外,獲取土地的另一種方式。”

按照軍功爵製度,每在戰場上獲取一級爵位,對應的都是毫無折扣的實質土地,而在這百年之中,大昭的對外戰爭都是以勝利為主,這就給了民眾很多的機會去彌補失去的土地。

尤其是蜀地的拿下,以及不久前,西魏的土地獲取,仍是地廣人稀的昭國可以將國中大部分的壓力轉向到對外戰爭中去。

說白了,這就是給予昭國存續活力的戰爭紅利而已。

並不意味昭國的製度就是正確的。

然而在六國統一之後,這樣的戰爭紅利就沒了。

等到紅利完全消耗幹淨,土地兼並的惡果就顯露無疑了。

“第二,對外戰爭之中,享利最多的是大族,而付出最多犧牲的,同樣也是大族。僅看孟西白三氏,為大昭付出的傷亡便是任何人都不能忽略的巨大犧牲。”

付出多少,享受多少,這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毫無疑問的正確。

看到這樣的犧牲,有著強烈榮譽感的昭人是如何都對他們惡感不起來的。

而且這樣巨大的犧牲,以及換來的軍功,讓大族子弟們將視線更多的還是集中在對外獲取軍功,而非對內壓迫黔首上。

因此雖然兼並已經初現嚴峻,但仍然不足以令統治階級提起警惕來。

除了已經拿到標準答案來做題的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