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轉暖,東瀛島春回大地,萬物複蘇,田野裏生機勃勃,一片欣欣向榮。??

五年之前,年輕的6遜擔綱主將,率領兩萬五千水師離開江東,順著長江入海,憑借著劉辯的大航海圖占領了夷洲島,並在此設立郡縣,任命官吏,將夷洲正式納入了大漢版圖。

6遜以夷洲作為根據地,開設兵工廠,打造戰船,招兵買馬,劍指倭國。在州刺史諸葛瑾的支援下,曆經一年多的展,將麾下的人馬擴充了一倍,達到了五萬人的規模。

此時的夷洲島生產力還比較落後,大約相當於大6戰國時期的科技水平,整個島上有三十多萬居民,人口密度尚可,但可惜生產力比較落後。

諸葛瑾奉了劉辯的聖旨,帶著五千匠人前來夷洲擔任刺史,隨行帶來了大量的各類工匠,以及糧食種子,先進的農具、耕具、鐵具,甚至還有數百頭品種優良的耕牛,大幅促進了夷洲島的科技展。

6遜用優越的條件在島上招募了兩萬五千精壯,給兵器甲胄,經過一年多的訓練之後,已經初具規模,具有了一定的戰鬥力。而漢軍將士更是群情激昂,求戰心切,希望能夠盡快離開夷洲島攻掠倭國,以求建功立業,庇蔭子孫。

就在6遜厲兵秣馬,磨刀霍霍之際,織田信長率領的起義軍橫掃倭國各路諸侯,打的卑彌呼女王土崩瓦解,無奈之下隻能遠渡大海向大漢皇帝求救。

唯恐織田信長繼續壯大,6遜不等劉辯下達聖旨,便率領狄青、丁奉、前田慶次、6抗、施琅等人率部入海,乘坐三百多艘大小不一的船隻揚帆向東,開始了征服倭國的旅程。

6遜先率部攻占了琉球群島,也就是劉辯穿越之前的衝繩群島,繼而向倭國九州地區起了進攻。

織田信長命伊達政宗、上杉謙信為主將,各自率領三萬人馬與6遜大戰於鹿兒島、種子島等地。由於織田信長麾下的將士已經有了豐富的戰鬥經驗,再加上更熟悉日本島的地理與環境,6遜苦戰數月,不能取勝。

就在這時,劉辯於交州境內全殲蒙恬、王賁率領的四十萬貴霜軍隊,一戰徹底平定交州,在命令吳起、蘇烈西征貴霜的同時,又命戚繼光、趙括各自率領五萬人馬,分別從越南九真郡以及交州南海郡揚帆入海,向東協助6遜攻打織田信長。

三路漢軍相互支援,南北呼應,曆時兩年左右,先後攻陷了九州、四國等日本南部地區,占領了佐賀、鬆山、神戶、歧阜等日本南部的重鎮,把東瀛島五分之二的土地納入了大漢版圖。

去年春季,三路漢軍更是再接再厲,接連攻陷了本州的靜岡、甲府、富山等地,兵鋒直指織田信長的國都江戶,也就是劉辯穿越之前的東京。

九月底,孫武率漢軍攻克長安,西漢朝廷徹底滅亡,劉辯在命令嶽飛率領三十萬大軍西征安息,增援吳起的同時,又派遣白起渡過茫茫大海,前往倭國接替趙括的位置。

白起帶著隨從快馬加鞭,從長安一路向南,自江東婁縣揚帆入海,在向導的引領下在海上漂泊了半個月,終於抵達了日本島,並從下關登6。

在白起抵達日本之前,劉辯的聖旨已經提前一步送到日本島,宣布了由白起接替趙括的任命。

得知白起登6,身為瀛洲刺史的高熲親自從治所神戶前往海邊迎接,給予了白起高規格禮遇。這讓白起對高熲感激不已,引為知己。

高熲手持聖旨,親自把白起送到了位於甲府的趙括大營,宣布新任主將走馬上任,希望將士們日後像聽從趙括的命令一樣服從白起的調遣,與其他兩支兵團密切合作,爭取早日剿滅織田信長,平定整個東瀛島。

趙括自南海郡出征之時手下有五萬兵馬,一路上不斷殺伐,不斷征兵,不斷收編俘虜,經過了兩年的征戰,兵力依舊維持在五萬左右,收獲的是日本南部肥沃的土地。

趙括手下的頭號武將是鄧羌,謀略除了靠趙括自己製定之外,有時也聽從司馬昭的建議,而海戰則以賀齊為主。

這個配置隻能算是馬馬虎虎,若是在中原地區隻怕想要消滅袁術、劉表這樣的諸侯都費勁,但織田信長手下也沒有幾個像樣的人才,在本多忠勝戰死,上杉謙信被俘之後,更是無將可用,隻能靠著織田信長自己與伊達政宗統兵作戰。

剛剛得知趙括被調回大6的時候,司馬昭心中暗自竊喜,還以為自己將會接替趙括的主將之位,沒想到卻從大6空降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孫齊”,這讓司馬昭既憤怒又不甘心。

但聖旨煌煌,又有瀛洲刺史高熲親自送公孫齊來軍中走馬上任,鄧羌與賀齊都表態支持,司馬昭也隻能咽下心中的惡氣,表麵上歡迎白起的到來,卻打算暗地裏使絆子,給白起吃點苦頭。

“哈哈……多謝諸位將軍的支持,我公孫齊沒有什麽大本事,但陛下既然委以重任,我便要庶竭駑鈍,為大漢竭盡所能,帶著諸位將士建功立業,獵取功名。”白起站在閱兵台上慷慨激昂的鼓舞軍心,同時也算自己的述職演講。

不過,白起也知道作為一個武將,隻有在沙場上拿出過人的戰績,才能讓手下的將士心悅誠服;隻有帶著將士們建功立業,贏取封賞與功名,才能獲得他們的擁戴,靠著鐵齒銅牙吃飯這是文官才幹的事情。

今年開春之後,白起便率部向高山、鬆本、岡穀等縣城起進攻,在半個月的時間內連克三縣,所向披靡,先後殲滅了八千多倭軍,慢慢贏得了麾下將士的信任,“唉呀……看來這公孫將軍是真有本事啊,似乎比趙闊將軍還要厲害一些,看來跟著他不吃虧!”

連戰連敗的織田信長決定破釜沉舟,集結全國兵力和漢軍決一死戰:“傳檄四方,征召各地百姓從軍,無論男女老幼,上至七十,下至七歲,全民皆兵,誓死守衛江戶,將漢寇逐出境外。”(未完待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