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自身形象的完善

活動目的

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對自身形象的完善和協調人際關係有著重要意義。人是社會的人,高三學生尤其要重視完善自身形象,以備今後踏上社會適應新環境的需要。

活動程序

主持人:同學們,老師們,大家好!

首先讓我代表高三(5)班全體學生向到會的學校領導、老師們表示熱烈的歡迎。今天我們聚在一起從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美德(仁愛意識)這個角度出發來探討關於自身形象完善的問題。我們高三學生,在校是學生,在家是子女,在社會又是公民,我們又將麵臨升學,並走向社會,我們將以什麽樣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麵前呢?我們將以什麽途徑來完善自身形象呢?在平時學習中,我們比較係統地學習了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相信大家一定有許多見解。下麵,我們先請張××同學來談談關於學生形象如何完善的問題。

張××:同學們,對於學生形象,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從小到大,我們一直感受到黨和政府對我們的培養。黨十分明確地規定了培養我們成為接班人的目標,學校也製定了“校紀校規”、“行為規範準則”。那麽,我們自身又該怎樣完善當代高中學生的形象呢?我今天來談學生形象的完善,主要是從“仁愛”意識出發的,是就彼此交往的角度而談的。

我們大家生活在學校、家庭中,總要和老師、家長、親朋進行交往,我們麵臨升學或走向社會,要和社會上方方麵麵的人進行交往。為了使自己交往成功,使人們願意接受我們,我們首先必須注意自身形象的完善,以“仁愛”精神為指導,做到主動關心他人和做到寬容待人。

我們有些同學一直苦於人心叵測,競爭激烈,關係淡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審時度人,而沒有檢查自己。在這一方麵,古代君子,就是我們的榜樣。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禮儀之邦的君子風範,為世界所矚目。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對其弟子的言行做了規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古代聖賢尚且一日三反省,看看自己對人是否盡心盡力,何況我們呢?忠、信、義是反省的標準,而行為上,則不一定要從轟轟烈烈的大事做起:俗話說“細微之處見真情”,從勞動中的忘我貢獻到學習上的無私幫助,直至一句真誠的問候,一聲同情的話語都有真情在。我們擁有青春和健康,我們要關心人,愛護人,要努力把“仁愛”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同時你也會感到自身的價值,生命的意義。

“寬以待人”就是要善於原諒別人,要以仁愛博大的胸懷去容忍別人冒犯自己。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其實你隻要試著原諒別人,你的心情也會開朗,相反你一味記著別人的過錯,你高興得起來嗎?你會有好心情去努力學習嗎?50多個人生活在一個空間,免不了磕磕碰碰,如果我們互不相讓,針鋒相對,那麽這個集體就無法團結。聖人孔子就曾經和瘋瘋癲癲的接輿相處過,麵對接輿的冷嘲熱諷,他坦然處之。他曾說過:“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說:居住的地方要有仁,才算美好。不處在仁愛的環境中,怎麽能算是聰明呢?戰國時期的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利益,忍受廉頗的當眾羞辱,才引出了“負荊請罪”結為“刎頸之交”的美德。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南開中學讀書時,以“勿傲、勿暴、勿急;宜和、宜靜、宜莊”作為自己言行的規範,成為世界公認的最有風度的領導人和外交家。我相信我們同學也能以此為榜樣學會寬容待人的。這不僅對我們修身養性,協調社會關係很有必要,而且關係到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同學們,我們同窗三年,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勤奮學習,我們周圍充滿了愛意,讓我們更緊密地團結起來,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吧!謝謝!

主持人:剛才張××的發言條理十分清楚,她以豐富的理論論據和有代表性的事實論據,告訴我們完善學生自身形象,要注意以“仁愛”精神為指導,主動關心他人和善於寬容別人。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

朱××:剛才張××一再提到“君子”,認為君子風範是修身養性的榜樣之一。可是我聽說君子之間的交往是祟尚“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我們平常

也說:“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請問三位發言人,對此你們有何看法?

學生甲:我認為“君子之交淡如水”和我們提的對人熱忱之間,不但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我覺得朱××同學對這個“淡”字理解錯了,不是“冷淡”、“冷漠”,而應該是一種深深的默契,是一種心靈相映,而無需用別的附加方式來維係的關係,這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學生乙:還有“淡如水”的“水”字,是指像水一樣純潔,而不是指像水一樣淡而無味。這區別於“酒肉朋友”的庸俗,是追求一種高潔的友誼。

王××;我想請問答辯人,你剛才強調要關心人,寬容人,可是別人卻不關心你,寬容你,那麽你該怎麽辦?

學生甲;我認為人是離不開環境的,而環境又反過來製約人。隻要我們都相信別人,不怕碰壁,努力地開創一個充滿愛心的環境,相信再冷漠的人,也會被愛心所溫暖,這就是寬容的力量。

主持人;剛才我們談的是在班集體中如何以“仁愛”精神來完善自己形象,那麽在家庭中呢?其實,人一生下來就和愛結下了不解之緣,人所接受的第一種感情就是與父母的親情。現在我們長大了,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在家庭中的位置也越來越顯著,該怎樣完善起自身在家中的形象呢?我們請許××同學來談談。

換第二組發言人和答辯人。

許××:我要說的是關於“孝”。我認為“孝”是仁愛的基礎,是完善我們作為子女形象的出發點。我國勞動人民曆來提倡“孝”,可見“孝”作為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一點,自有其精妙的地方。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包括忠、孝、恭、寬、信、敬、剛、毅等等。“孝”是儒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儒學比作星空中的一個星座,那“孝”該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恒星。

幾千年來這個“孝”字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連剛懂事的小孩也無不知“孝”。然而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孝”也在不斷地發展。“孝”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儒家認為以“孝”治天下,就能使社會安定、繁榮,因此它在封建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到了今天,封建社會早已消失,但“孝”並不會隨之消失,時代又賦予了它嶄新的內容。“孝”在家便是孝親,在國便是愛國,兩者相為表裏。事實上,愛父母、愛親人的情感與愛祖國的情感有必然的聯係。很難想象,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不熱愛的人,如何能滿腔熱血為國奮鬥,為人民服務呢?

“孝”是貫徹上下始終的常道,對於我們學習做“人”有重要意義,它是一種最基本的道德。

就拿我來說,在家裏父親在某些方麵與我的看法差異很大,也就是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詞“代溝”。以往我碰到這種問題時,總是不對父母發表自己的意見,省得接受一番思想教育。何況我父親是一個頗為固執但很自尊的人,我也不願意因為我們的見解差異而使他不開心。而在生活上,對於我提出的一些要求,父母並不總是滿足我,每次他們拒絕我時,我總不大開心。我父親愛我但並不寵我,很多時候也不了解我,但我仍尊敬他們。我想這在我們同學之中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通過對“孝”的認識來反省自己。才發現很孝順的自己其實還差得遠呢。我們應該試著用仁愛之心去了解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上麵所說的敬。通過了解父母,我們就會發覺他們在我們心中新的形象,他們有著很多我們所陌生的經曆,有著值得我們借鑒之處。多和父母談心,哪怕自己和他們的意見迥然不同,也要談,要讓父母了解我們。我們的父母都是通情達理的,那麽我們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就會消失,良好的子女形象就會豐滿。

主持人:剛才許××同學從“孝”的本源談起,聯係實際談到“孝”在家庭中的作用,並推及到“孝”在社會上的作用。她認為“孝”是完善作為子女自身形象的出發點和歸結點,大家有什麽想法可以一起討論。

陸××:許××同學不但在理論上談了“孝”的問題,而且也談自己對“孝”的認識和親身感受。這裏我想問一下,我們現在又是學生又是子女,那麽我們在完善形象,體現對父母的“孝心”方麵,具體該做些什麽?

學生丙:我認為作為學生,首先應該好好學習,學習搞好了,是父母最大的安慰。平時珍惜父母的血汗錢也是子女的“孝”的體現。其次,作為家庭一員,你也可以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

及的家務,在父母生日時送一些小禮物,都可以表示你的“孝心”。

陸××:我不完全同意你的看法,照你這麽說,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是對父母的不孝順?還有買小禮物送給父母,花的還是父母的錢,隻是一種形式,意義不大。

學生丁:我補充一下×××同學的觀點,成績好壞是由許多原因引起的,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我是想說,努力學習,盡自己的能力把學習搞好些,是體現“孝心”的一個途徑,關鍵要看子女是否盡了全力,隻要是盡全力了,不管成績好壞,都是具有“孝心”的表現。正如王安石說的:“盡吾誌,則無譏、無悔!”父母生日時,送一些小禮物給父母,是表示一點心意,雖然是一種形式,但是也可以看出你內心深處有父母。

黃××:我有一位同學,他與父母關係比較緊張,平時父母都不大管他,有時父母吵架一個星期都不回家,隻有他一個人在家。對這樣的不稱職的父母該不該懷有一片“孝心”呢?

學生丙:我先給你說個故事,據《史記》記載,四嶽向堯推薦舜繼承帝位時說了這樣一段話:“舜盡事親之道,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蒸蒸治,不至奸。”意思是說:“舜身處如此糟糕的家庭,尚能大家和睦以共,克盡孝道,並能夠追求善和道德,不同流合汙以至墮落為奸惡之人,因此舜有資格為堯的繼承人。”我想你的同學的家庭環境比舜要好得多,沒有理由不孝順父母,你同學的父母缺少的正是“仁愛”意識,隻要他能在家中樹立起充滿愛心的自身形象,我想也許會感化他父母的。何況人的家庭是與生俱來的,容不得選擇,“孝”也是人倫道德的義務和責任。

主持人:××的回答很精彩,她把生動形象的故事與抽象的哲理相結合,告訴我們“孝”是完善家庭中子女自身形象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現在讓我們一起走出家門,到社會這個大家庭去看看如何完善做公民的形象?我們先請吳××同學發言。

吳××:同學們,當你第一次拿到身份證時,當你看到照片上自己變得成熟的相貌時,當幼兒園的小朋友叫你叔叔、阿姨時。你會有一種什麽感受呢?你有沒有為自己成為一個公民而自豪,又有沒有想過該怎樣履行自己作為一個公民的義務呢?

完善起現代文明公民的形象,就應該以“愛心”為原動力,本著“獻出自己的愛心,多為他人著想”的宗旨,注意遇事時的忍讓、謙和。那麽,什麽是該做的,什麽是不該做的呢?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又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其實不管是古代的“君子”,還是當代的人都首先必須是文明的公民,而文明公民形象是靠愛心、禮貌、責任心來完善的。

主持人:吳××同學的發言充滿了感情,他的論辯很有特色。我們大家都剛剛成為公民,對於公民形象的自我完善,有什麽不清楚的可以提問。

邵××;剛才發言人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那麽看見壞人做壞事,是否也要像“東郭先生”那樣發善心,才算是“不成人之惡呢?”

學生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與“見義勇為”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正如魯迅有句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程××:我聽了中心發言人的發言,很受啟發。我想問一下,完善公民自身形象,是提高自身的文化重要呢?還是提高道德修養重要呢?

學生戊:這個問題實際上不是選擇關係,因為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是相輔相承的,比如文盲中大多數人是法盲。現代公民形象應該首先要有文化知識,有覺悟,有較強的自尊、自強的自我意識。具有這樣的才能才會使社會發展,而社會發展又與道德素質有關,人的道德素質高,犯罪率就越低。當然今天我們發言的重點主要是放在人們交往這一方麵,因為我們將走向社會,這方麵的修養以前不重視或做得不夠好,因為我們一直是習慣於受人照顧,所以我們強調愛心、奉獻,正是完善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方麵,從而使自己各方麵都符合一名合格的現代社會文明公民的要求。

主持人:記得有一首歌唱道“就讓世界多一顆心,就讓人間多一份愛”。一位哲人說過:“要想別人為你照明,就先去照亮別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有一份愛,那麽就讓我們先獻出我們的那一份愛吧?最後讓我們聽聽班主任老師的看法。

班主任老師講話(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