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張學善身體較弱,稍微多喝了幾杯,心中煩悶,不知不覺提起丟失東北的事,他連著歎了好幾口氣。

秦笛看左右無人,問道:“坊間有人傳言,說清先生曾有手諭給你,讓你不要抵抗,有沒有這回事?”

張學善歎道,“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想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借口擴大戰事,因此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這麽說,傳言是假的?並沒有什麽手諭?”

“清先生那段時間下野,國民政府主席是林森,行政院長是孫科,當時中央給我的指示是,相應處理。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承認那時判斷錯誤。我下令不抵抗,是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秦笛又問:“坊間還有人說,你為了保留實力,擁兵自重,所以才避而不戰。”

張學善眉毛一豎,麵上有了怒色,道:“胡說八道!這些人都不懂!東北軍雖然人多,但多是土匪,不是正規軍。我為了爭奪鐵路權,曾經跟蘇俄的軍隊交手,結果大敗,被迫簽訂屈辱條約。我老實講,東北軍不是日本關東軍的對手,如果抵抗就是全軍覆沒,不但我手下的兵會死光,還可能激起日本人的凶性,讓東北變成一片焦土。”

秦笛心想:“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你不是合格的領軍人物!如果令尊還活著,可能結果並非如此。”

按照曆史記載,汪大衛雖然後來成了漢奸,但在918事變時,他是主張抗日的,他繼孫科後出任行政院長,曾多次給張學善發電報,催促他出兵抵抗,責備張學善,“去歲放棄沈陽,再失錦州,致三千萬人民,數十萬土地,陷於敵手……”

但張學善總推諉說糧餉不足,拒不行動,並還暗指汪大衛無權指揮東北軍,結果氣得汪大衛辭職出洋,“這個行政院長沒法幹了。”

在日本關東軍攻打熱河之前,軍政老將宋哲元、商震、龐炳勳等都要求清先生親自北上,指揮抗日。知識分子胡時、丁文江、翁文灝三人當時曾聯名致電清先生,指出華北抗日,不是張學善能領導的,熱河如果再輕易失守,政府責任難逃,籲請清先生速來華北親自指揮。

清先生接到胡時等人電報後覆電說,他第二天就北上。

然而當天夜裏,熱河全境就被日軍占領。

清先生後來感歎說:“我估計日本要用六個師團的人,日本國內和台灣都得動員兵力。我們每日都有情報,知道日本沒有動員,故料日本不過虛聲嚇人而已。不料日本對湯玉麟、張學善的軍隊比我們知道得多。”

當時進攻東北的日本軍隊隻有幾萬人,而僅張學善的東北軍就有30萬部隊,但熱河就這樣輕易失守,對此胡時非常悲憤,在《獨立評論》上發表了“全國震驚之後”一文,認為熱河失守,張學善罪責難逃。胡時毫不客氣地指出:“張學善的體力與精神,知識與訓練,都不是能夠擔當這種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麵的。”

雖然張學善說,沒有清先生“不予抵抗”的一紙手諭,但從整個抗戰背景來看,清先生對張學善在東北不抵抗基本是持默許態度的,主要原因是他對當時中國和日本的軍事實力懸殊有比較清醒的認知,傾向於忍讓、不擴大事端,以爭取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東北不抵抗是張、清兩人的共識。

杜悅笙好意請倆人飲宴,沒承想秦笛問的都是軍事機密,他聽得有些心驚肉跳,因為牽涉到清先生,萬一傳出去就麻煩了!

因此他起身吩咐手下:“封閉房門,不準任何人進來!”

隨後,杜悅笙親自為二人把盞:“少帥,秦先生,多喝酒,多吃菜,少談政事……”

可是張學善這樣的人,怎麽可能不論政事?

酒過三巡,秦笛說道:“我是鄉野小人物,不明白天下大勢。我想請問少帥,為什麽清先生不肯破釜沉舟,堅決抗日呢?”

老實講,清先生也是強烈的民族主義份子,日後寧肯退出聯合國,也絕不放棄大陸版圖。可是這樣的人,為什麽直到1937年西安事變,都一直對日妥協呢?難道說是因為他在日本留過學?

張學善搖了搖頭,道:“軍閥割據,政令難以統一,國力衰微,無法與日本匹敵,所以盡量避免全麵抗戰的爆發,以爭取時間組建更多師團,建造兵工企業。”

九一八事變後,清先生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在湖南、四川、湖北等大後方創建軍工廠和重工業。在西安事變前一年,他還堅持“和平未到完全絕望之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

但他為什麽不把想法告訴群情激昂要求抗日的中國民眾呢?

因為當時日本內部對是否攻占整個中國也有分歧,日本政府向“國聯”提出的對華五項條款,其中有“保護日本臣民在滿洲之一切和平業務,尊重日本在滿洲之條約利益”,同時也有“日本尊重中國土地之保全”。

雖然這種條款形同於溫水煮青蛙,但是清先生和一部分青白黨的人士認為,中國仍有可能和日本周旋,拖延日本全麵入侵中國的時間,以積蓄自己的力量,故而從長計議。

當時胡時發表“華北保存的重要”一文,主張“停戰謀和”,指出以中國之國情“不足以對日言戰”;“戰則必大敗,而和則未必大亂”。胡時後來還提出,“日本倘能自華撤兵停戰,中國不惜承認滿洲國”。胡適為文解釋說,當年比利時曾被德國占領,法國割兩省給普魯士,都是由於實力懸殊而采取的權宜之計,後來有實力又收回。

胡時的軟弱,跟汪大衛的曲線救國,又有什麽不同呢?

不過,1937年日本進攻全中國的時候,胡時堅決主張全民血戰,直至最後一寸土、一個人。在這一點上,他跟汪大衛恰好翻轉過來!

飲宴到最後,張學善喝得醉醺醺的,問道:“秦先生,過些天我想去歐洲考察,路途遙遠,能說話的人很少,要不然,你陪我一起去如何?”

秦笛婉拒道:“多謝少帥盛情邀請,可我暫時走不開,對不起了。”

他不想跟張學善接觸太深,如果兩人一起去歐洲,在報紙上一登載,肯定會吸引很多人的眼球,給他增添更多的惡名。

而且,曆史上張學善去意大利,還見了墨索裏尼,拿到一枚“皇冠大十字勳章”。隨後,他從意大利到法國,再到英國,耗時大半年。

秦笛可沒有那麽多功夫陪對方玩!

他在長途飛機變得可靠之前,暫時不願意坐輪船出海,此時的歐洲也是一團糟,有啥好玩的?有那個時間閑逛,還不如去洞天福地修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