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步步緊逼 [ 返回 ] 手機

ps:(感謝“單弓落雁”、“大道無義”書友的打賞!)

正當從衡州撤回的清軍和由朱大典督率的明軍在一前一後朝著衡山縣城進發的時候,多鐸依然率軍在衡山縣城與龐嶽、李過所部對峙。

自從初十上午的那一場規模較大的交戰之後,雙方之間所進行的隻是一些試探性的小規模攻防戰而已,雙方各有勝負,誰也沒有多占多少便宜。見湖廣鎮依然保持著不弱的戰鬥力,又有了兩萬餘生力軍的協助,多鐸便沒有再下令采取大規模的進攻,而是默默的停在了原地休整。而麵對這一情形,明軍也沒有主動去進攻清軍,畢竟三萬多八旗兵聚在一起,戰鬥力還是不容小覷的,一口肯定吃不下,還會白白地平添自身的損失。於是,兩軍就這樣默默地對峙著,初十、十一日這兩天裏,雙方營地中的炊煙幾乎同時升起,出現了一種相安無事的奇怪局麵。

多鐸之所以率軍停在衡山縣城之外不走,倒不是因為他被附近的山水風光給吸引住,也並不是因為幹掉龐嶽的心思還沒死。事實上,他倒是希望立馬率軍北返。因為他已經得到了後方傳來的急報,原闖營大將袁宗第正率軍在攻打湘陰城。這可不是什麽好消息,湘陰是目前整個大軍糧草運輸線上的樞紐,囤積著不少從湖北、河南等地運來的糧草。但城中的防守兵力卻比較單薄,僅有從湖北征調而來的一部分武昌綠營和少量八旗兵,總數還不到四千。一旦被袁宗第攻克,整個大軍的糧草將無以為繼。而目前湖北境內的綠營已經被抽走大半,長沙城下的兩萬兵馬也被另一支明軍纏住,均無法前去救援。因此,多鐸隻能親自率軍回援,爭取趕在城破之前擊敗明軍,保住糧道不失,要不然數萬大軍隻能被活活地困在湖廣腹地餓死。但在動身之前。多鐸還得等衡州城下的鑲藍旗和正白旗兵馬前來會合,一同回援。若那支偏師全是綠營兵,多鐸也懶得再等下去,但那可都是滿洲兵,若是自己率主力先走了而導致這數千寶貴的滿洲壯丁陷入明軍包圍。多鐸也無法想象自己那個喜怒無常的哥哥多爾袞在暴怒之下會對自己做出怎樣的處罰。

在與明軍對峙、並等待正白旗和鑲藍旗兵馬前來回合的兩日裏。多鐸的心情極為惡劣。他已經預料到,此次南征恐怕是要無功而返了是,雖然自己保住了南征大軍的根本未失、且殺傷了不少明軍,但還是沒能完成徹底摧毀隆武朝廷的既定目標。此番回援長沙、湘陰之後。再立刻南下怕是很難了。明軍的各路援兵已經陸續來到、集結,勢必會比之前準備得更為充分,而己方的人馬卻在之前的戰事中遭受了不小的損失,漢軍鑲白旗、黃州綠營已經差不多全軍覆沒,其餘綠營各部以及三順王的人馬也已經元氣大傷。戰鬥力恐怕還不到之前的一半。就算強製性地打下去,也很難在達到最初的目標。

多鐸不止一次這樣想過:若是沒有那個該死的龐嶽冒出來將己方大軍的元氣去掉大半,若是偽明皇帝朱聿鍵像弘光偽帝一樣貪生怕死,若是偽湖廣巡撫堵胤錫像何騰蛟一樣保守、不敢主動進攻己方的糧草運輸線,該多好?隻可惜,老天爺似乎比較刻薄,讓他的這些設想一個也沒有實現。

心情極度惡劣之下,多鐸隻好從另一方麵來安慰自己:偽明雖暫時逃過此劫,但也隻剩一口氣。天下的絕大部分土地、人口、賦稅已經納入大清治下。即便這次沒能達成目標,大清憑著強大的人力物力,完全可以再在一年、甚至幾個月之後再發起一次南征,偽明朝廷不可能每次都有這次這麽好的運氣。

一想到這裏,多鐸的心情才稍微得到了緩解。

……

這兩日。趁著沒有發生大規模戰事,湖廣鎮的將士們在城中抓緊時間休息、以盡快恢複體力。龐嶽每日去各營的防守區域巡視完之後,便與部下們忙著總結這段時間以來的作戰經驗和教訓、看望傷員等等,同時也沒忘了和堵胤錫、李過等人拉近關係。比如一有空便和堵胤錫探討當前形勢、和李過交流領兵作戰和治軍的經驗等等。因為龐嶽知道,若要真正完成抗清大業。僅憑自己是絕對不行的,不管自己身上的霸氣外漏到了什麽程度,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達成這一目標。

其實,若論起戰略眼光和政治才能,龐嶽自認為遠是不如堵胤錫的,若論起領兵作戰,自己這個隻有兩年實際操作經驗和一堆理論知識的也比不過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李過。

但好在龐嶽比堵胤錫、李過等人多了幾百年的見識,後世之人接收各方麵信息的渠道之多和知識麵之廣也並非古人所能相比。因此,在交談之中,龐嶽所提出的對某些形勢的“預測”令堵胤錫幾乎有著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連聲感歎龐嶽的眼光之獨到。而龐嶽所提到的一些關於作戰和治軍方麵的觀點也引得李過、黨守素等人大為稱奇、連番追問,有了共同的話題再加上聊得投機,雙方的距離自然拉進了許多。並且與李過和黨守素的交流,龐嶽也獲得了不少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通過不到兩天的相處,李過、黨守素等原闖營將領便發現,龐嶽與他們之前所遇到的那些嫡係的朝廷武將完全不同。在龐嶽身上,絲毫看不到朝廷嫡係武將對接受招安的原闖軍將士的那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和不屑一顧的態度,有的隻是謙和、友好與不恥下問。

李過甚至還在心裏對龐嶽的嫡係武將身份產生了一絲懷疑,覺得他更像是和自己一樣,也是受朝廷招安的義軍,並且還旁敲側擊地問過。但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龐嶽的確是將門後裔、嫡係官軍。並且,李過這麽一問還問出了一個令所有忠貞營將領感到了些許不自在的結果,龐嶽居然是山西大同人。雖然龐嶽隻是提到了自己的籍貫,並沒有再提及家人的情況,但李過和黨守素依然意識到了什麽,卻又不好再繼續發問。

……

十一日上午。衡山城外的清軍依然沒有什麽動靜,營地中戒備森嚴,全軍卻無進攻的跡象。

龐嶽依舊像前兩天那樣去各營的防守區域巡視了一圈,走上北門城頭時,他又看見了那支引起了他極度好奇心的忠貞營騎兵。似乎剛剛結束完訓練。從東門的方向一路奔騰而來,回到了緊靠北門外的營地中。

前兩日,他便看見了這支騎兵,總人數在六七百人上下。其中的官兵大都其貌不揚、表情冷漠,除了每人配備雙馬之外,其它的地方都平常無奇,在數萬人的軍隊中顯得很不起眼。不過他們的實力卻被龐嶽實實在在地看在了眼裏,初十上午。忠貞營剛抵達衡山縣城的那一戰中,這支騎兵與上千滿洲鑲白旗騎兵幾番對衝之後,居然絲毫不落下風。如此強悍的戰鬥力當時便引起了龐嶽的關注,隻是由於後來的事情比較多,便沒有過多地去詢問打聽。

戰鬥力如此強悍的騎兵,絕對是當年闖營中的精銳,在曆史上應該有著一個屬於他們集體的名字。龐嶽仔細地在腦海中搜索著前世所讀過的史料信息,過了一會兒,眼睛終於一亮:難道是他們?

這時。龐嶽正好看見李過從城外進來,便走下了城頭,準備去驗證一下自己心中的答案。

“興國侯!”

李過突然聽見有人在叫自己,扭頭一看,原來是龐嶽。於是微笑著拱手道:“原來是定武伯!定武伯也在察看各營嗎?”

“正是,”龐嶽臉上同樣掛著微笑,“剛才龐某四處走動察看了一番,發現忠貞營的將士們士氣很高。舉手投足一股強軍風範,不愧是征戰多年的精銳啊!”

這番話裏自然帶著一些誇張的成分。李過也似乎聽得很是受用,不過嘴上依然很謙虛:“定武伯過獎了!依李某看,湖廣鎮的將士才是真正的精銳之師,經曆連飯苦戰之後還能有如此士氣,實在是不簡單!”

這倒是李過的心裏話,自從聽說了湖廣鎮之前的戰績,這兩日又看到了湖廣鎮將士的精神麵貌和表現之後,久經沙場的他立馬就意識到,若沒有嚴格的軍紀約束和持續的高強度訓練,絕對練不出這種強兵。

龐嶽繼續客套了一下,便直奔主題:“湖廣鎮也算不上什麽精銳,至少沒有像興國侯麾下那麽精銳的騎兵。比如說,剛剛回營的那一支。如果龐某沒有猜錯的話,他們便是當初的闖營三堵牆吧?”

龐嶽記得,三堵牆是當初李自成一手組建的一銳騎兵,成員均是從河南、陝西等地義軍中精選出來的騎馬好手,每人配備雙馬甚至三馬,屬於闖營中的核心精銳,曾多次以少擊多、將明朝官軍打得一敗塗地,和滿洲騎兵的幾次交手也從未落過下風,但由於人數不多,還是改變不了大局,最後隨著整個闖營的衰落而衰落了下去,被淹沒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李過先是一怔,似乎對龐嶽如此熟悉自己的人馬而感到詫異,在確定了龐嶽沒有其它意思之後,點了點頭:“定武伯說對了,他們正是原來的闖營三堵牆。當初,三堵牆由闖王耗盡心血一手組建,也的確算得上是闖營中的一支精銳,頂峰時期多達四五千人,曾在開封…哦,在弘光元年的懷慶之戰中擊敗了比他們還多的韃虜騎兵,但自身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經過這幾年的連番轉戰之後,人數更是越來越少,眼下就隻剩下這六七百人了。”

說到這裏,李過的語氣中帶上了一絲失落:“我也想過擴充,可現在不說錢糧、戰馬稀缺,即便不缺,也很難再找到那種騎馬好手了。現在的這六七百人,基本上是死一個少一個,不知還能撐上幾年。不到萬不得已,我也很少再讓他們出戰。唉,一想起這支曾經耗費了闖王心血而組建成的騎兵到了我手上便成了現在這副模樣,我這心裏麵實在感到愧疚。”

聽李過如此一說,龐嶽沉吟片刻,最終還是放棄了挖牆腳的打算,至少暫時不再打算這樣,轉而勸慰起了李過:“興國侯不必如此傷懷,現在的三堵牆依然是好樣的。雖然目前沒辦法擴充,但我相信,總有一日,這支精銳騎兵會恢複乃至超過當初的巔峰狀態!”

……

臨近中午的時候,隨著南邊卷起的漫天煙塵,滿洲鑲藍旗和正白旗的滿洲兵趕回了衡山縣城,與多鐸的主力會合。過了不到半個時辰,與滿洲兵一同趕回的武昌水師也抵達了衡山縣城西麵的湘江江麵上,分兵數日的八旗軍終於再次合為一處。

又過了大約一個時辰,朱大典督率的蕭曠、黃朝宣部以及高一功所率的一萬忠貞營兵馬也抵達了衡州。進城之後,朱大典召集堵胤錫以及全體高級將領前來,宣讀了隆武帝的聖旨。麵對隆武帝的旨意,堵胤錫和諸位將領均沒有異議,表示願意服從朱大典節製。

此時,集結於衡山縣城的明軍已經將近七萬,其中,龐嶽、蕭曠、黃朝宣三鎮嫡係官軍三萬餘,忠貞營三萬餘,在兵力上已經超過清軍。雖然整體戰鬥力比起多鐸手下的八旗軍依然存在著一定差距,但除了湖廣鎮之外,其餘各部基本上都沒有經受什麽損失,再加之湖廣鎮先前取得的一些列戰績使得他們對清軍的畏懼心理已經逐漸被“韃子不過如此”之類的想法所取代,因此士氣還算旺盛,可堪一戰。

會合了正白旗和鑲藍旗的兵馬之後,多鐸便沒有絲毫耽擱,全軍吃過午飯又歇息了一個時辰之後,正式拔營北返。

見清軍離開,朱大典也下令明軍各部拔營啟程,跟在清軍之後數裏之外緊追不舍。

麵對著步步緊逼的明軍,多鐸也沒有絲毫戀戰的念頭,僅派出幾支小股人馬前去騷擾遲滯明軍步伐。但明軍卻幾乎不受任何影響,驅散前來騷擾的清軍騎兵,繼續向前推進。

就這樣,分屬不同陣營的兩支軍隊共十餘萬人開始一前一後地朝著長沙方向進發,官道上卷起的漫長煙塵宛如一條黃色長龍,朝著北方蜿蜒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