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三代之治

大漢和過去中原王朝對北方的政策截然不同,臣子們都是老於政治的聰明人,他們一眼就看出來了,大漢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牧民的生活越來越接近南方的漢人,大漢的勝利,不在戰場上,而在牧民的氈房裏,這樣的勝利,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

這樣的政策持續下去,也許華夏文明和馬背民族的戰爭,真的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

秦長城以北的地區,不能種植糧食,隻能遊牧放羊.養牛,所以無論中原王朝用什麽辦法,羈縻、內遷還是軍事打擊,漢人無法到這條線的北方種植糧食,就隻能把這片廣大的區域。

這麽廣闊的土地,讓給遊牧民族。而這些馬背民族,一旦強大,或者北方的氣候變得寒冷,就會被迫或者主動的殺向南方,用強弓鐵騎從華夏民族手中搶奪財富。即使擊潰了匈奴,草原上立刻崛起鮮卑、突厥,擊潰了突厥,又有契丹、西夏……北方草原上的馬背民族,總會一個接一個的崛起,不斷給富庶的中原帶來戰亂。

劉宇的聲音緩緩的回響在整個大殿,充滿了無限的感慨,講述一個個原本已經發生現在正在發生,將來很可能發生的事情。

大漢帝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曆朝曆代,不在於和漢唐一樣是遙控指揮,畢竟千年的曆史已經證明那沒啥用,草原一旦有變根本就反應不了。

而是把華夏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向北方草原上傳播。當每一個牧民都知道,能用羊毛、活牛羊、馬匹、白堿麵和其他礦產。從大漢商人手裏換取糧食、煤炭、鐵器、服裝,到那時候遊牧民族再也不可能有能力對華夏出兵。

……

華夏王朝數千年來治亂興替,要麽如宋、明、西晉亡於異族入侵,要麽如秦、漢、晚唐亡於土地兼並貧富分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家並州連縣,貧無立錐之地”。便是後一種情況的寫照。

儒家經典中,所謂堯舜禹湯盛世,離燧人、有巢、神農.並不遙遠,用火、建房、農耕都是剛剛起步,文天祥多曾見過商周鍾鼎銅器,知道那時候鋼鐵尚未普及,技術與後世比自然遠遠不及;若論疆域遼闊。則夏商之世有東夷西羌北狄南蠻尚未臣服,荊湘自楚子入周、吳越自泰伯開辟,都要在周朝時候了,若和西漢、大唐比幅員廣闊,那是差著十萬八千裏;要論君王賢明,漢文景、隋文帝、唐太宗。乃至前朝宋仁宗,未必趕不上商湯、周武。

當然不可沒商湯,周武,個人能力不說單論功績根本就不可能比得過秦皇漢武,可是如今三代卻稱之為盛世。如今哪怕是文景,貞觀也隻能稱之治世。

如果單論成就。夏商周也未必比秦漢隋唐牛逼,可是三代卻是終究是高高在上的盛世,而其他的王朝再如何也隻會是陪襯。

不過當然三代稱之為盛世也不是沒有理由的,這一點也許很多人想不明白,可是從後世來的劉宇卻隱約猜到點,那就是疆域,領土生存空間。

是的,夏朝幾乎局限在河南一隅之地,商朝的疆界便伸展到了齊魯、河北,周朝則進一步擴大到了長江流域、江南兩浙,這種擴張的速度和幅度,遠勝後來任何一個朝代。

擴張的速度可以說是超過任何一個朝代,哪怕是漢唐整個華夏的巔峰時代也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據曆史記載:從夏後啟到夏後杼的半個世紀中,夏王朝一直與東夷進行不斷的搏鬥,戰場遍及魯北,豫東,豫北,冀南。從山東到河南再到河北,到處都是零星的戰場。後杼之後,焦點移至泰山東南,武裝衝突不時發生。捱到夏末,精疲力盡的雙方都不得不考慮改善關係了。

在帝發元年,“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東夷開始展現出賓服友好的姿態。然而,令人尷尬的局麵出現了,暴君夏桀王在鳴條戰敗後竄於南巢,夏人也跟著逃難於淮河,太湖,杭州等地,他們逐漸的被當地的夷人或百越所同化。

在中國人看來,華夏或漢族被它族通化的事例是不可想像的。

不久,商朝建立,華夏人仍與東夷打起了亂仗,卻始終沒有徹底的征服戰爭。在後世的卜辭中發現了這樣的話:“商人服象,為虐東夷”,“商紂為黎之搜,東夷叛之”。還有這樣的:“紂克東夷而殞其身”。顯然,商朝時期華夏人與東夷依舊經常兵戎相見,而且,紂王這個野蠻的暴君就是因討伐東夷,損耗國庫而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牧野戰後,商朝覆滅,紂王自焚。寬宏大量的武王為紂王的親子武庚保留了祖先的土地,讓他依舊居於朝歌。

然而,武王卻憂心忡忡,自夜不寐。商人的祖先,原本是從東夷分化出來而後加入華夏的,因此,東夷與商朝王室的關係畢竟有密切的一麵。

為了杜絕謀反事件的發生,武王將監視武庚的任務委托給三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史稱“三監”。然而事與願違的是,這三個手足同胞竟在日後掀起了一場巨大的叛亂。

公完成了對東夷諸國的平定,這一戰曆時三年,斬首無數。《逸周書.作雒》篇有言:“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國,俘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篇記載:周公“滅國五十”。

《逸周書.世俘》則說:周公共滅了國九十九國,使六百五十二個國家相繼歸順。這一戰,使中原男兒匯成一道鐵流,鑄就了華夏民族空前的勝利。這一勝,殺盡了東夷1000年來拒不臣服的威風,開創了中國曆史上長期東部少戰事的局麵。

後世記載:‘東方諸夷沒有成立強大國家,陸續被齊,魯,楚吞滅.‘應該說,這是周公東征帶來的長遠影響。

華夏的版圖到秦朝基本定型,嶺南、遼東、安南都是那個時候納入華夏的版圖,漢唐雖開西域萬裏,黃沙漫漫卻不適合農耕,僅僅作為商貿往來的絲綢之路,無論霍去病封狼居胥,還是李靖北逐突厥,寒冷的漠北草原,更是遠離傳統農耕區,沐浴不到華夏的文明之光……”

北抵長城一線,南到珠江三角洲,西到關中、巴蜀,東到錢塘江口,就是華夏農耕文明的核心區,炎黃子孫們的農業生產,差不多也就是在這片區域上進行。

漢代盡管得到的空前的擴張,可是那並沒有什麽用,得到的土地不是漠北不適合華夏居住之地就是西域完全無法生存之地。

整個兩漢時期的領土控製之地恐怕不亞於後世的蘇聯,可那又如何,一點用都沒有,那隻是控製並不代表占有兩者擁有的本質的區別。

那些地方華夏人根本去不了,隻有漢朝一崩潰,那些地方原來怎麽樣還得怎麽樣,不可能成為華夏故地。

華夏的擴張就此可以說陷入完全的停止狀態,如果是近代那並沒有什麽,可是古代那就不同了,停止擴張那也代表著停步不前。

封建時代的農業為主,一旦停止了擴張那代表著原本的華夏已經擁有了一個巔峰,一個界限,永遠不可能超越的界限。

一旦達到了這個界限,等待的就不是突破而是毀滅,一切都從頭開始,這也是華夏文明完全陷入死循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