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漢國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家族

劉宇完全沒有手軟,一個夜晚對城內趁火打劫的流氓地痞,還有敢於反抗的勢力進行了最為殘酷的鎮壓,所有人都是就地格殺。

另外劉宇也直接派兵將城內大家族第一時間內控製住,畢竟作為從後世穿越來的劉宇當然很清楚的明白,地方最為牛叉的不是縣衙不是官員,更和皇帝沒關係,最為牛叉實力勢力最大的就是這些家族。

他們勢力幾乎就貫穿了整個華夏史,要說這個華夏千百年來真正統治者並非皇族,而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家族,他們才是真正的統治者。

每一代的王朝更替都有著他們的影子,王朝的衰敗可不是僅僅昏君二字可以解釋的清的,沒有這些家族搗鬼一個幾百年積累的王朝怎麽會瞬間崩潰。

不要說那是幾代積累而來瞬間爆發而導致亡國這種可笑理由,就算是這樣的原因,可這些矛盾是誰製造出來的。

皇家顯然不可能,朝廷製造的矛盾又和誰有關係,還不是這些一個個家族引起的,貧富差距的拉大土地的兼並化,導演這一切的又是誰。

最牛的時候就是兩晉到隋唐這段時間,這些家族幾乎完全主宰了整個華夏,王朝都由他們說的算,他們對隋朝不感冒所有隋朝轟然崩潰。

作為一代天可汗的李世民竟然無法取到一名七宗五姓的女子為妻,大唐的宰相竟然以一身為能取催家女子為妻為憾事。

隋唐時期是郡望身份製的社會,郡望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個姓氏最為尊貴。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宗族。所以稱之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這五個姓氏七支宗族於南北朝中葉形成,隋唐時期發展至頂峰,隨大唐的動蕩逐漸消亡,至北宋初年已經淪為普通商賈宗族。

七宗五姓勢力極為龐大,唐室想下嫁公主,清河崔氏都嫌棄大唐皇室有胡人血統,並非純種漢人,而看不起他們,拒絕迎娶大唐公主.

大唐的宰相薛元超曾說自己平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得一個七宗五姓族中的女孩兒為妻。由此可見七宗五姓當年的威風……

自魏晉以來的中國政權,幾乎都為世族所操控。由於隋唐政權有賴關中世族支持擁載,且山東世族仍保有數百年的重閥閱、講經學之傳統,所以依舊享有優越政治及社會地位。

隋唐以來都有君主致力於摧毀門閥,這些長存數百年的山東世族的社會、經濟地位仍十分優越。但是他們對朝代的建立有功勞,所以君主是用溫和的政策改革削弱世族,將其逐漸排除。

在隋文帝任內,廢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取士,目的是擇取人才,摧毀門閥任官係統。可惜隋朝國祚甚短,到唐初,科舉並不發達。

唐太宗指示大臣以當時大臣品位高低訂定等級,重新判定《世族誌》。結果改定皇族宗室為第一等,其次是皇後外戚長孫氏,民間聲望最高的山東世族崔氏被降為第三等。

武後為對抗掌握政權的唐宗室、大臣,在科舉製度中提升進士科的地位,使科舉製度更加完備。因進士科難考,而有“五十老明經,六十少進士”的說法,所以進士科逐漸受到重視。

但無論是北魏時,還是唐朝時,天下士族,崔氏始終排在第一位,在北魏時代,於中國北方,唯一可於之抗衡的是範陽盧氏,後來的“崔、盧、鄭、王”、“崔、盧、李、鄭”、“崔、盧、李、鄭、王”、“崔、盧、王、謝”,都是崔、盧排在前兩位。而鄭氏,或排第三,或排第四,始終在“四姓”與“五姓”之內,隻有王、李二姓在排列中有變化。

綜觀“五姓”,自北魏至唐的名望與實力,以5分為製:博陵崔氏呈大幅上升趨勢,打5分(16位宰相);清河崔氏呈小幅下降趨勢,打4分(12位宰相);範陽盧氏呈中幅下降趨勢,打3分(9位宰相)。缺乏標杆人物與重臣;滎陽鄭氏呈中幅上升趨勢,打4分(13位宰相);隴西李氏呈持平趨勢,打4分(12位宰相);趙郡李氏呈大幅上升趨勢,打5分(17位宰相);太原王氏程大幅下降趨勢,打2分(10位宰相)。

唐朝時,雖在“五姓”,但作為郡望——“太原王氏”這幾個字的影響力有限,在整體上已大大次於崔、盧、鄭、李。原因除了缺乏標杆人物與重臣外,還有自北魏時起就家風不顯有關。

華北門閥,在經過了長期的門第觀念影響下,民間仍存有“門當戶對”這種不同門第,不互相通婚的風氣。例如《新唐書杜兼傳》記載,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時,猶感慨地說:“民間脩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兩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這種風氣一直持續整個唐朝,到了黃巢之亂才因破壞而快速消滅。

在唐末的黃巢之亂中,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傷亡,富饒的家園與產業也慘遭破壞,而華北世族引以為傲的貫冊祖譜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終與庶民再無區別,世族的地位由地主士紳階級取代。

七宗五姓的沒落可沒有代表這種士族式的政治崩潰,反而隻是換了一個形式而已,比之七宗五姓更為內斂危害性更大。

地主士紳取代了這些士族的地位,成為真正的政策的實行者和破壞者,他們毫無責任敢的玩弄者國家人民為他們謀取著利益。

想想後世那個倒黴催的崇禎帝是怎樣掛的,說是自殺還不如說是被活活的逼死的,作為末代君王完全就是他的悲哀。

這位擁有著秦皇漢武的能力,卻沒有秦皇漢武的魄力,更沒有秦朝漢朝的基礎,所以最後才料成了千古悲劇。

而這一切的原因就在這些地主士紳的手裏,三百年的明朝社會矛盾已經到達了一個頂點,百分之一的貴族占用著百分九十九的土地那是不用繳稅的,另外百分之九十九的百姓卻隻是占用百分之一的土地,稅務完全要他們負擔。

更無語的是明朝的商業稅竟然隻有五十稅一,而且是可交也可以交的那種,這足以讓後世任何商人瘋狂,崇禎那倒黴孩子沒次要加商業稅就有一大堆士族官員蹦出來死諫告訴崇禎這孩子不能與民爭利,要藏富於民。

崇禎這位從小生活在上層社會,哪知道這東西被這些大臣一忽悠就信了,不加,不加,結果沒錢了,李自成兵圍北京,有沒錢調動軍隊。

明朝有一句祖訓,天子守國門,沒辦法他隻能跑到梅山把自己掛了上去,結果這祖訓又加了一句,君王死社稷。

而那些拚命阻止崇禎加稅那這家夥背後是什麽,那就是一個個士紳家族,他們不允許任何人破壞他們的利益,哪怕皇帝也不行,這就是悲劇的由來。

(對於這些家族劉宇真心不好說什麽,把國家毀了的是他們,可堅持到最後還是他們,完全無法評價,但如果從國家的角度來評價,那就是危害,漢臨是不會允許他們擁有以前那樣的權勢,不然天下到底是誰的都分不清。)

新的一周,新的推薦,不知不覺就四十萬字了,依舊沒有上架,漢臨真心希望書的結果和忘語大大一樣,當然這隻是一個夢而已。

求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