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漢國 第一百五十三章 建國下

漢國劉宇直接設置三省六部,畢竟三省六部製是我國華夏古代政治的精華所在,他並沒有錯,錯的也隻是統治者而已。

三省六部製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製。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的製度。其中尚書省形成於東漢(當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目的在於分割和限製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

三省六部製在封建社會之中幾乎無法挑剔,他的作用也無法掩蓋,他存在幾乎貫穿整個華夏,這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了。

……

三省長官劉宇分別讓,王林,王應麟,林權放任,王林為中書省內史令,王應麟為尚書省尚書令,林權為門下省納言,當然由於人才的缺少,劉宇再度讓王林也兼任戶部長官一職。

盡管已經準備了兩年劉宇現在還是發現人才儲備根本就不夠,如今副職根本沒有安排完整,有些地方甚至就隻有一個正職而已,完全就是空架子,不過對此劉宇也沒有絲毫擔心的,此時的他也隻需要先把架子搭起來,以後就隻需充實就行了。

……

西元1277年,宋景炎二年,琉球漢曆元年十月二十日。上午的開國大典之後,並不是傳統的“旌表皇天、昭告後土”,而是祭拜三皇五帝。

曆代皇帝自說自話,明明是拳頭大打的天下,或者欺人孤兒寡母篡的皇位,偏偏自吹自擂什麽授命於天,要叫做天子,劉宇要做的就是華夏的皇,而非一家一姓之天下。所以祭拜三皇五帝。

何為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三皇史書上有五種說法:

燧人、伏羲、神農

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祝融、神農

伏羲、神農、共工

伏羲、神農、黃帝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麵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亦有五種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意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劉宇三皇取,伏羲,神農,軒轅,五帝取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這八人共為華夏始祖。

廣場正中央為三皇五帝塑像,北方為華夏曆史館,展覽中華曆代大事,以示琉球漢國係出中土,人民為漢族嫡裔;東麵是大漢曆史館,陳列琉球所有發明還有成就,西麵是大漢忠烈祠,供奉為保家衛國犧牲地英靈,各座建築均為中華傳統的飛簷鬥拱樣式。當然,內部構建支柱就多為鋼筋水泥了。

首先是祭華夏始祖

兩位初祖的石像足有三丈高,漢國文武班子齊齊整整排在下麵,所有人都是全套的公服、官靴、進賢冠,峨冠博帶,頗見漢唐威儀。

待班次排好。讚禮生叫道:“奏樂!”兩邊鼓樂齊奏,琴瑟管弦、笙蕭鍾磬。端的是黃鍾大呂莊嚴之音。

迎神、分獻、升香,獻酒、玉、帛、稷、饌,奏至德之章、舞至德之容,三叩九拜。

中國人最重自家祖宗,三皇五帝為華夏初祖,是老祖宗的祖宗了,百姓們也跟著官員一起叩拜。隻是人多雜亂,未免亂紛紛的,是為美中不足了。

“這位漢王,氣量格局非凡,怕是有問鼎天下的雄心呐。”拜畢。周浩輕笑著開口道,隨即站起身來,拍了拍膝蓋上地灰塵,突然冒這麽一句。

孟華有點奇怪的看了看這位小山叢竹的老同學,他比自己早幾個月到琉球,恐怕從龍之心要比自己熱切些吧。

“周兄出此言?不祭皇天後土、不封列祖列宗,卻來祭幾千年前的炎黃。怕是有點舍本逐末了吧?”

“孟兄又在試探小弟了!”

周浩微微笑道:“曆代天子追封列祖列宗,不過是一家一姓之祖宗,視天下為一家一姓之家產。漢王祭三皇五帝,是祭的全天下人的祖宗,以社稷為天下漢人之社稷,單論這一點,氣量格局便遠邁唐宗宋祖了,將來民心之所向,不問可知。”

老同學都說到這份上了,孟華也不好再裝傻。

悠然長歎道:“小弟初到琉球。也是抱著看看氣運消長、天下大勢的念頭,亂世中。居此海外小島,以皇宋遺民逍遙一世,哪管他中原風雲起陸、閩廣波浪掀天?

周浩點頭道:“昔成湯地不滿百、西岐地方三百裏而定鼎,少康一旅而興夏、肅宗匹馬而昌唐,琉球土地肥沃,居海上易守難攻,兼得魚鹽之利,將來逐鹿中原……”

孟華眼睛一亮。

太平年間,讀書人自然以進士及第為最高榮譽,時人以為就算收複燕雲、凱師而還,也不會比狀元及第更加光彩。但大宋朝年年戰、年年敗,臨安謝太後、小皇帝都給蒙古人捉去了,便是再忠心的臣子,也難免捫心自問:這大宋朝,是否氣運已盡?從來天道難測天命難違,誰能說得準?

隻不過建新朝的是蒙古韃虜,搞什麽四等人、第一夜權,各地豪傑才紛紛起兵;假如是漢人正宗鼎立新朝,以宋末朝廷的荒唐腐朽,恐怕願意替它拚命的人寥寥無幾,大宋朝也如隋滅陳、宋滅南唐一般,早就完蛋大吉了。

兩個老同學摩拳擦掌想要大幹一場,搏個開國功臣。

祭過始祖,便是英靈入祠。

“老兵不怕死亡,老兵怕被遺忘。”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有靈魂,亂世之中,死並不可怕,父母妻女有所養,亦無所牽掛,唯一怕地就是死後不能歸葬祖墳、靈魂無所歸依成為孤魂野鬼,得不到後代香煙、得不到家人血食。

忠烈祠是英靈安息的地方。琉球每一個犧牲者,都要火化後將骨灰運回,供家人埋葬在墳中,牌位則做兩個,一個安在家中受子孫香火,一個放入忠烈祠,千秋萬世永垂不朽。

太陽漸漸西下,落日的餘暉照耀在忠烈祠上,給它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低沉的哀樂響起,站著數萬人的廣場漸漸安靜下來,人們肅立著,不約而同地向東方望去。

來了,來了!人群一陣細碎的**,仿佛微風吹過麥田。

鼓樂隊悠長的蕭笙,猶如烈士的英靈平靜而沉毅,從遠處逶迤而來,蒼涼、空寂,聽得人們心中氣血翻湧,有一口熱氣憋在胸口,直欲破體而出!

空寂蒼涼到了極處,人們的心低沉幾乎要喘不過氣,突然禮炮隆隆,曲調為之一變,雄渾的鍾鼓聲奏響,歌頌著烈士的勇敢與忠誠。

移靈隊伍的最前麵,五十名天真無邪的兒童,拋灑著清水和花瓣,為英靈鋪路。正是這些逝去的英烈,用自己地生命換來了他們安樂地童年,清水與鮮花,是烈士專享的榮譽。

其後一百名漢軍士兵,全身黑色戎裝,胸配寄托哀思地小白花,扛著放置靈牌的靈台。

抬靈的隊伍由東向西,迎著夕陽而來,烈士的靈魂就附在士兵抬的靈位上,英烈為守護這片土地、為守護這群人民而獻身,他們將會長眠在這個神聖的祠堂,名字被鐫刻在漢國的史冊,永不磨滅。

最後是一百名漢軍全副武裝的士兵,踏著鼓點般的步伐,長矛如林刺向天空,為逝去的戰友殿後護靈。

十月二十日,天氣漸漸涼了,人們在肅殺的深秋,目睹英靈移入祠堂。

漢國的文武官員,由漢王劉宇帶領,在祠堂前夾道而立,待英靈經過,深深的鞠躬向逝者致敬。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稷下學宮選出的男女各二十名學生,用屈原的《國殤》為英魂安靈,人們隻覺得心髒被揪得緊緊的、緊緊的……

“魂兮、歸來,魂兮、歸來——”

安靈儀式。

儀式完成的時候,也代表這建國大典的徹底完成,如今劉宇也不需要再頂著一個大宋冒牌官員的名號,如今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漢。

這張三千字奉上,另外還有兩張,分別在八點,還有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