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碧遊宮中,難得一見十分寂靜,封神一戰前,截教萬仙來朝,碧遊宮中一眾門人弟子談笑不斷,可此時則是人影全無,顯得極為冷清,可歎盛極而衰。

大殿當中隻有上清聖人通天教主與雲霄二人,冷冷清清,當下雲霄忍不住雙目一紅,道:“弟子鎮殺長耳定光仙,特來向師尊請罪!”隨著話音一落,雲霄衝著上清跪倒在地。

“癡兒,何須如此!”上清道人輕輕一揮手,溢出一股柔和力道,將雲霄扶起,道:“長耳定光仙死不足惜,你何罪隻有!”

說到此處,上清雙目中露出駭人神光,萬仙陣中一戰,截教再無萬仙來朝景象,罪魁禍首便是長耳定光仙,若不是上清自持聖人身份,隻怕長耳定光仙早以隕多時!

“多謝師尊開恩!”雲霄十分感激言道。

“封神一戰,你雖身陷靈火島中,卻也習得太陽真火與九轉靈火真經,可謂禍福相依。”上清道人微微點頭言道。

此言一出,雲霄神情突然一變,從懷中取出一柄神劍,伸手遞與上清,道:“此劍乃是火榕天尊賜予弟子,還請師尊親自定奪!”

一見此劍,上清道人雙目一縮,一字一字言道:“絕仙劍!”

此劍正是誅仙四劍之一絕仙劍!

“好一位火榕天尊,隻怕早就謀算誅仙劍陣多時。若是為師未曾猜錯的話,誅仙劍與誅仙陣圖尚在孔宣身上,陷仙劍、戮仙劍則在玄都、雲中子二人身上。”

孔宣以是準聖道行,雲霄、玄都二人則是即將踏入準聖,雲中子則為福德之仙,一身道行神通頗為不凡,四人皆是玄門一眾弟子當中出類拔萃者,一旦四人皆證得準聖道友,俱時布下誅仙劍陣可與聖人爭鋒。

誅仙劍陣一事,乃是火榕與太清聖人道德天尊一同商議而定,俱時非天地大劫,聖人不可輕出,而玄門四位準聖持誅仙劍,可隨時布下誅仙劍陣,可保玄門長盛不衰,豈能讓釋門獨自大興嫣!

聽聞此言,雲霄不禁一驚,道:“火榕天尊怎會如此行事!”

誅仙劍陣乃是截教鎮教至寶,再者誅仙劍陣非四聖不可破,火榕豈會隨意賜予!

奈何誅仙劍陣神威無量,諸位聖人豈會坐視火榕身懷誅仙劍陣!可若將誅仙四劍分別賜予孔宣、雲霄、玄都、雲中子四人,俱時有人、闡、截與火榕四位聖人依仗,何人敢有怨言!

上清道人淡淡一笑,道:“此劍你收好即可。太清、玉清二人,一為清靜無為,一為闡揚廣大,火榕則是一心問道,可見諸位聖人心思不一,否則玄門豈會衰落!可若你四人執掌誅仙劍陣,俱時心中再有不合,可從中調解即可。”

“一心隻為玄門,想來當初趁機遮掩天機者,其中定有你大師伯太清。”

“竟是大師伯!”元宵十分驚訝言道。

當初太清與紫薇大帝、天皇伏羲三人,一同遮掩天機,否則火榕豈會輕易取得誅仙劍陣!

當下上清道人輕輕搖頭,道:“你大師伯與玉清不同,一門心思皆放在玄門當中。好了此事休要再提,如今你道行圓滿需靜心悟道才是。”

“弟子明白!”雲霄恭敬言道。

上清道人輕輕點頭,讓雲霄回去好生修行,爭取早日證得準聖道行。

“弟子告退!”言罷,雲霄輕聲一道,隨即轉身退出碧遊宮中。

截教一脈弟子當中,唯有多寶、雲霄二人,一身上清仙光圓滿,可隨時邁步準聖道行,奈何函穀前太清化胡為佛,至此玄門中再無多寶。

見雲霄離去,上清道人神情閃爍,言道:“先天至寶!”

大教者,教化天地蒼生,非先天靈寶不可立,非先天至寶不可鎮壓氣運,可見大教極為不凡,人、闡二教皆有先天至寶,而截教則以誅仙劍陣鎮壓氣運。

奈何誅仙劍陣雖非四聖不可破,可其乃是殺戮至寶,並非鎮壓氣運至寶,使得截教一脈氣運不足,可謂舉步艱難。截教若想再次興盛,非尋得一件先天至寶不可!

此時洪荒大地之上,悄然出現一家學說,名曰墨,此學說竟與儒家觀點截然相反,兩家可謂是爭鋒相對,一時間百家學說,皆以儒、墨二家為首。

墨家崇尚“兼愛”、“非攻”、“尚賢”等一眾理念。

其中非攻者,十分反對諸侯各國爭鬥不休,暗合天下人族百姓心意,深得基層百姓擁護,不然焉能與儒家二分天下!

墨子此人極為不凡,乃是遠古之時,洪荒走獸之祖麒麟子嗣,與孔宣可謂是因果深重,否則墨家豈會與儒家一脈相爭!

東海靈火島中,孔宣望著北方麵露冷笑,墨家一脈來曆他也略知一二,麒麟之子!

當年龍、鳳、麒麟三族大劫,鳳族與麒麟二族自是時長互相征討,其中各自損傷無數。

今日墨羽立下墨家,處處與儒家為難,可見乃是衝著孔宣去的,定要與他一分高下不可。

“麒麟一族!”

孔宣冷哼一聲,不由從先天五針鬆樹上取下一枝,長約三尺,寬有一寸,正是一把戒尺模樣,道:“天數而定,百家爭鳴,今玄門三代首席弟子,人族聖者孔宣,得師尊火榕天尊教誨,與玄門之內立儒家一脈,以戒尺鎮壓氣運,行教化人族一事,天地為鑒!”

隨著話音一落,空中天降祥瑞,紫氣東來,地湧金蓮,天地搖動,仙音相隨,一道金光衝靈火島中衝出,一呼一吸之間,火榕元神隱於天地相合。

洪荒一眾人族不由自主麵向東海方向跪拜叩首,口中高呼“聖者慈悲!”

孔宣身為人族聖者,又曾親身教導人皇,一時人間各家王朝諸侯,無不邀請儒家為坐上之賓,何人嫣能不敬!何人嫣敢不拜!

儒家一脈與大教不可同日而語,自是無需先天靈寶鎮壓氣運,再者儒家一脈與人族相合,人族興、則儒家興,人族衰、則儒家衰,可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儒家正是立下,後世佛、道、儒、武四者並立,其餘百家淪為陪襯,或是煙消雲散。一一不足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