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 病去如抽絲

(?)????476?病去如抽絲

在熟人麵前,林振華說話一向是不留情麵,想到什麽就說什麽,像“官官相護”這樣的話,無論是俞菊英和吳德銘,或者黃岡,都不敢在何海峰麵前直接說出來。不敢說,不代表大家沒有這樣的感覺,其實,在這些天的調研中,大家都有和林振華相同的認識,那就是渾北市企業大範圍虧損的問題,根源在於當地政府官員的惰性。

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這麽多年來,為國家做了許多的貢獻,這是事實。但另一方麵,東北受到國家的眷顧也是非常多的。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建設了156項重點工程,其中相當大一部分都落戶於東北。例如,在全部24個機械項目中,東北就占了13個,包括哈爾濱鍋爐廠、哈爾濱儀表廠、哈爾濱汽輪機廠、哈爾濱電機廠汽輪電機車間、哈爾濱炭刷廠、哈爾濱滾珠軸承廠、哈爾濱量具刃具廠、富拉爾基重型機械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沈陽第二機床廠、沈陽風動工具廠、沈陽電纜廠。

無論在哪個年代,一個地區的話語權都是與其經濟地位密切相關的。在計劃經濟年代裏,東北由於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爭取政策和資源方麵也具有相當強的優勢。以職工工資來說,1978年,全國國有單位職工的年平均工資為644元,而遼寧省為687元,吉林省為712元,黑龍江省為763元,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所謂“共和國長子”的優越感,是有其堅實的經濟基礎的。

正是由於這樣的曆史背景,當地的官員養成了對國家的嚴重的依賴感,企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居民生活消費,一切都是由國家包辦的,官員們隻要照著國家的要求辦事即可,不需要多動什麽腦子。

與之相反的是,在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出於海防安全等方麵的考慮,國家布局的重型工業數量很少,屬於被計劃經濟遺忘的角落。也正是因為這種爹不親、娘不愛的處境,促使這些地方不得不處心積慮地自謀生路,這也就培養出了一種敢闖、敢試的市場經濟作風。

風水輪流轉,改革開放以後,計劃經濟日漸衰微,市場經濟蓬勃展。珠三角大膽地踏出了吸引港資、僑資的步伐,一躍成為全國經濟的排頭兵;江浙地區則從鄉鎮企業起步,靠著走街串巷收雞毛這樣的小生意,創下了一份令世人矚目的家業。在金融危機年代裏組團殺到大洋彼岸去抄底收購房地產的溫州老板們,在改革開放之初都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如果當年國家給了他們一個旱澇保收的鐵飯碗,他們還會有下海闖蕩的勇氣嗎?

東北的繁榮,得益於計劃體製;東北的衰敗,同樣源於計劃體製。福兮禍兮,誰能預料呢?

何海峰是一個睿智的官員,他有在基層工作的經驗,也有在體改委接觸高層的閱曆,對於中國改革的問題,他看得非常透徹。在此前,他一直有些猶豫不決,不敢去觸動地方上的官僚體係,總是試圖在維持現狀的前提下去解決問題。

林振華的激烈言辭,給了何海峰深深的觸動。的確,如果不改變地方官員的觀念,不打破舊體製的束縛,僅僅依靠國家不斷地輸血,是不可能改變東北的狀況的。正如林振華所說,如果官員沒有樹立起為企業服務的意識,而是仍然把自己當成企業的婆婆,有誰敢來這裏投資?

認識到了這樣的問題,何海峰便立即行動起來。他先是與東三省的省委記、省長們進行了反複的溝通,統一思想,隨後便飛回北京,向政治局和國務院做了一個關於東北問題的長篇匯報。中央認可了何海峰的報告,另外派出了一個由國務院副總理牽頭,包括中組部、人事部等單位官員在內的體製改革小組,前往東北開展工作。

在隨後的幾年中,國家從中央部委和南方一些省市抽調了大批的幹部,前往東北任職,為東北官場帶去新的觀念。同時,東三省也積極組織本地官員到東部沿海省區去參觀學習,接受市場經濟觀念的薰陶。上海、廣州等地的黨校都專門開設了麵向東北幹部的培訓班,專門向來自於東北的地方官員們灌輸市場經濟意識。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要改變東北地方官員腦子裏長期以來形成的思想意識,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東北這些虧損企業的兼並重組工作,卻無法再拖延下去。所以,在國家對東北官場作風進行整頓的同時,何海峰帶領的工作團隊,也一刻都沒有停止工作。

根據何海峰的安排,林振華留在渾北,專注於研究渾北市的虧損企業。渾北的機械工業底子很好,僅千人以上的國有機械企業就有六七十家。漢華的主業就在機械領域,所以對這些機械企業情有獨鍾。林振華從公司調來了一批技術和管理方麵的人員,開始逐家篩選這些企業,從中挑出自己有意兼並的對象,渾北鍛壓機械廠等一批企業被列到了值得優先兼並的名單之中。

渾北鍛壓機械廠始建於張作霖年代,迄今已有70多年的曆史,是國內重要的鍛壓機械製造企業,技術力量非常雄厚。在60年代我國自行設計製造萬噸水壓機的時候,渾鍛壓就曾經派出過技術人員和工人參與攻關。在停產前,渾鍛壓擁有3500多名職工,年產值1個多億。而如今,這家廠子已經完全停產,3500多名職工除留下少數人負責維持一些日常事務之外,大多數人都已下崗。下崗職工們有些在渾北市裏找一些零工做,有些在街邊擺攤,還有一些就幹脆窩在家裏,成天打牌度日。

渾鍛壓陷入虧損的原因,主要是產品陳舊,缺乏市場競爭力。憑心而論,渾鍛壓的產品質量在以往還是非常不錯的,但在功能方麵就乏善可陳了。有些企業有獨特的功能需要,其實隻要在原有產品上做一些不大的改動就可以滿足,但渾鍛壓對於這樣的要求一概不予理睬,頗有一些店大欺客的意思。

在計劃經濟年代裏,渾鍛壓的產品是通過國家指令性計劃調撥分配的,用戶沒有選擇餘地,即使有什麽意見,也隻能悶在自己的肚子裏。那些有特殊要求的企業,往往在購買了渾鍛壓提供的設備之後,還要自己再進行改造,費時費力,而且改造的效果也不夠好,早已積累下了不少的怨氣。

市場放開之後,國外的同類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一些沿海的鄉鎮企業也以仿造的方式開始製造鍛壓機械,投放市場。資金比較充實的用戶,開始轉而使用進口產品。那些資金不足的企業,則選擇了鄉鎮企業的產品。那些鄉鎮企業生產的山寨產品雖然質量上有些欠缺,但貴在服務意識良好,不論客戶提出什麽樣的要求,它們都會予以滿足,而且價格上也比渾鍛壓要優惠得多,一下子就把渾鍛壓的市場給搶走了。

就這樣,從80年代中期開始,渾鍛壓陷入了虧損的狀態。一開始虧損額度不大,國家還有一些所謂政策性虧損補貼,足以把缺口補上,所以渾鍛壓的日子依然過得比較滋潤。進入90年代以後,鄉鎮企業的實力不斷增強,產品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渾鍛壓的產品就更沒有市場了,虧損幅度越來越大,最終走向了停產的境地。

在這個過程中,郭貴寶等企業領導的貪腐和不作為也是渾鍛壓走向崩潰的一個重要因素。麵對著企業虧損的局麵,郭貴寶等人沒有紮紮實實地去進行市場調研、尋找企業虧損的原因,而是把精力主要用於搞好政府關係,希望能夠從國家獲得資金以及政策保護,挽回虧損的命運。此外,由於預見到企業最終可能會破產,上上下下的許多幹部都帶著“此時不撈、過期作廢”的心理,利用各種機會為私人謀取利益,這就使得渾鍛壓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為了解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國企困境,國家曾經幾次下撥資金,用於企業的更新改造,渾鍛壓也從渾北市計委獲得過幾百萬的更新改造資金。然而,郭貴寶早已對渾鍛壓的前途失去了信心,拿到資金之後,隻是象征性地投入了一小部分,更新了幾台設備,餘下的都以各種形式轉入了小金庫,用於廠領導的消費。

上行下效,廠長開了這樣的頭,下麵的處長、主任之類的,自然也好不到哪去。鍋爐工陳慶揭露的取暖煤摻雜石頭的現象,不過是冰山一角。事實上,這幾年來,渾鍛壓無論是原材料采購還是產品銷售,無不受到經手人個人私利的影響,采購的產品質次價高,銷售卻是虧本甩賣,這其中的差價自然都落入了一幹蛀蟲們的腰包。

要解決渾鍛壓的問題,的確是任重道遠。

,注冊用戶天天登陸送Q幣,話費真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