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後,一種從沒聽過名字的酒水,在鬆江郡各府的酒鋪、酒樓陸續推出。

漢井坊!

最初的時候,這種沒什麽名氣的新酒並沒有多少人問津,很多酒樓甚至拒絕進這種酒,盡管它的包裝看上去相當精致。至於原因,主要還是鬆江並不缺酒的緣故。上等的竹葉青、劍南春之流就不說了,即便是鬆江本地的普通美酒,也有同樣是鏡湖出產的白玉堂,以及泰泉縣那邊的鬆醪酒。

後兩者味道都還不錯,價格也不貴,一斤散裝的、兌了水的白酒僅僅隻要兩銀幣;即便是上好的壇裝白玉堂,也不過六枚銀幣。放到其他地方或許還有點小貴,但鬆江這邊普遍比較富饒,家境稍微不錯的百姓,都能時不時打上幾兩小酒喝喝。

正因為這些酒已經占據了市場,漢井坊才沒能迅速取得突破口,盡管喝過它的人都對它推崇備至。

轉機在於二十四節氣“小雪”的那天,總督府舉辦的一場酒宴。

宴會的規模挺大,很多鬆江軍的高層官員和登州本地的貴族都受到了邀請。宴會上,觥籌交錯,氣氛一時非常熱鬧,堪稱鬆江郡大半年來的一場盛事。隻不過,到了祝酒的時候,總督陳武舉起杯中的劍南春,卻莫名搖了搖頭。

這還了得!

如果說,一年以前陳武剛入住鬆江的時候,還有人懷疑陳武這個總督做不長。可到了現在,鬆江軍越發興旺,甚至公然占了寧海郡,帝國也沒什麽辦法。任誰都能看出,陳武這個三郡總督、甚至是將來的“東南王”,已經越發穩固。見陳武似乎有些異樣,自然有無數文武官員和貴族們追問。

陳武這才歎道,劍南春雖然好,卻不合自己口味,而且味道太烈,容易上頭!

“原來是這等小事!”

見總督大人隻是為了酒的事犯愁,頓時有本地的貴族們上了心,將此事看成討好總督的機會,爭相向總督獻上自家珍藏的美酒。一番品嚐之後,陳武對恰好有幸參與宴會的鏡湖縣令奉上的美酒大加讚賞,並且難得的追問了這酒的名字。

鏡湖縣令方才言曰:名為漢井坊!

陳武總督對此十分滿意,當場命令日後總督府一切宴會事宜,均采用此酒。消息傳開,整個登州為之轟動。能讓總督都為之叫好、指定為總督府宴會專用的美酒,味道能差麽?

短短三日之間,漢井坊從先前的名不見經傳,響徹了整個登州,隨後迅速擴散到了整個鬆江。原本有點打不開銷路的漢井坊酒,在短短時間內被賣斷了貨。更多看到商機的商人們,實在找不到貨源,索性直接派人打馬趕到了鏡湖縣,直接從康穀的酒坊現款提酒。

庫存的一萬壇美酒,頃刻間售罄!

在酒坊外等著提酒的商人,足足有數十家之多。隨著時間推移,就連寧海、天南的商人們也從總督的態度中感覺到什麽,先後趕了過來。而這時候,隨著漢井坊酒的口碑發酵,前期銷售的美酒已經養出了一批忠實的顧客。這些顧客,又反過來堅定了商家們的信心。

在康穀外等著提酒的各家商人們,提貨的數量多達十萬壇!

若是靠康穀酒坊現有的產能,就算再等半年都不足以滿足這些客人。好在,在陳武不惜總督的麵子親自上場打廣告前,杜春就已經得到了提醒,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充人手、提升產能。附近穀內就堪著上好的水源,又有整個鬆江府庫的糧食支持,運輸酒壇、成品美酒的官道也修通,一切近乎水到渠成。

等到了十二月份的立冬之時,康穀酒坊的每天的產量已經突破了千壇,而且還在快速增加。

在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的同時,康穀的酒坊也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哪怕現在還隻是一個開始,連鬆江本地的市場都遠遠沒能滿足,漢井坊已經展露了它可怕的斂財能力。

在陳武的要求下,漢井坊酒分為兩個檔次。

跟本地其他的白玉堂、鬆醪酒差不多,也是分為了針對下層百姓的普通散裝酒,以及針對富商、貴族們的精裝酒。

普通的散裝酒,用大號的酒壇裝盛,分為十斤、二十斤、五十斤不等。平均下來,成本並不比白玉堂高,但由於口味不錯,再加上最近名聲被炒得火,出廠價能讓酒坊的利潤超過200%!

這是封建時代絕大部分產業都難以想象的暴利!

精裝的漢井坊酒,價格就更高了。因為包裝更加精美,市場的定位也不同,售價直接以金幣計。這還是因為剛剛打響牌子,考慮到要推廣的因素。等名氣打起來了,陳武早晚會讓酒坊推出更高級的酒。來自另一個世界的他,很清楚高端酒的廣告是怎麽回事:什麽xx年的窖藏原漿、限量精裝黃金禮盒……

一壇酒,就算賣上百金、千金,都不算個事!

不管在哪個世界,土豪和暴發戶的心理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隻買貴的!

反正漢井坊的酒的確是好,不亞於任何一種名酒,有這個當基礎,陳武就敢把廣告往死裏吹。實在不行就套上什麽保健養生的效果,再找些文采好的窮酸文人寫點詩詞文章……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營銷廣告,會給現在這方世界還很實誠的酒商們好好上一課。

僅僅比漢井坊酒火爆晚了半月時間,另外一樣新鮮物事就在登州流行了開來。

報紙!

報紙這個東西,對於輿論的掌握有多有力,陳武是這個世界最清楚的人。正因此,從很早前他就開始籌劃,也征召了許多人進行前期籌備。隻是沒有一個合適的、足以擔綱的主編,才被拖延了下來。後來,袁興韋從中州挖來的風月談的主編侯方白,讓鬆江的第一份報紙走上了正軌。

為了達到一鳴驚人的效果,陳武特地抽出一段時間,給這些目前還隻有十幾人的班子進行培訓,傳授了一批穿越前世界報紙的特點,並且立下了一個原則:刊發的文章,必須要經過新聞發行署的審查。就算不要求必須有利於政府,也必須以一個中立並且稍微偏向政府的態度,惡意攻擊政府的文章是決計不允許刊發的。

有這一條原則,報紙就會成為陳武手中的利器。

在他的指點下,侯方白他們經過了幾個月的討論、磨合,做出的樣刊終於得到了陳武的許可。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前期籌備後,新的報紙火熱出爐。

關於報紙的名字,陳武最初是想定位鬆江日報的,畢竟這是一個最王道的名字。但跟侯方白他們討論後,發現以鬆江現有的能力,還不可能做到每日刊發。最終決定,以《鬆江官報》為名,簡單易懂。

最初的發行,每周一刊。經過一段時間培養後,積累了固定的讀者和供稿者、消息來源,可以逐漸改為一周兩刊或者更短的間隔。

跟帝都時風月談的無人問津、最多也隻能賣幾百份不同,《鬆江官報》有陳武在背後以行政手段為之撐腰,更是能覆蓋到鬆江、天南、寧海三郡、覆蓋一千三百多萬人。哪怕一千人中隻有一人願買,也能輕鬆賣到萬份以上!

正因為有這份底氣,再加上得了陳武的指點,《鬆江官報》的創刊號、0001期報紙,直接首印了兩千份,全登州免費發放!

報童這個職業,首次在東大陸的登州郡城登場。

八名職業報童,每人的工資為一天一銀幣。背著大號郵包、裏麵帶著一疊新印出的、還散發著淡淡書墨香氣的報紙,在登州各大街區分發了起來。

首先是登州的各級主要官員,然後是登州本地的豪強、貴族、商號,還有本地有頭有臉的士紳。這些都是《鬆江官報》幾乎天生的顧客,在陳武的教化工作大幅推廣開之前,他們是官報的主力。

兩千份報紙看似很多,但光這些個勢力就發掉了七八百份。

隨後,各家有說書人的酒樓、茶館、青樓等等,一些才名比較大的文人才子,也都是發放的對象。第二圈下來,還剩下的報紙就僅有三四百份了。相比於擁有四十多萬人口的登州城,區區三四百份、還是免費發放的報紙,實在不值一提。

天色未黑下來,就已經發放一空。

當然,這些免費發放並不是沒有代價的。為了確保有效投送,每一份免費發放的報紙都記錄了地址,幾天後會有專人上門收集他們的意見和反饋。

不過,憑空多了幾百年眼界的陳武相信,有他這個外掛指點,此方世界的本地人驟然看到具有幾分後世風格的報紙,隻有驚為天人、感歎“報紙還可以這樣辦”的份,根本沒有誰能指出什麽毛病。

事實上也正是這樣,當第一份報紙出手,登州的官員、商賈、文人士子們翻閱起這份報紙時,無被不這印刷精美、內容豐富詳實、幾乎超越了時代的“藝術品”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