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更多的消息傳回,確定了太平軍已經全麵戒嚴,王匯方心裏幾度湧出了放手一搏的念頭。

但最終,這衝動還是被理智和長老向華的勸說打消了。

原因很簡單,義軍那邊看似已經有了周密的防備,又是據營而守。在失了突襲可能的情況下,善友會很難能強行攻下太平軍。即便有僥幸和萬一,最後迎來一場慘勝,也跟預期的計劃不符,隻會白白便宜了城內的世家。

既然強攻的下場必敗,那索性不如放棄。

徐茂典覺得,他們可以先探探太平軍那邊的口風再說。局麵未必就是他們預計中最糟糕的那種,或許還有回旋餘地!

“這有可能嗎?”

王匯方將信將疑,但也沒有了更多選擇。眼看天色慢慢放亮,他迅速傳令,將善友會在武安城內的力量收縮、集中,小刀會、常勝軍最近幾天擴充的隊伍,也一並匯聚了過來,做好了應對太平軍報複的準備。

太平軍,並沒有異動!

從早上到中午、再到下午,善友會這邊度過了一個難熬的白天。

讓他們稍稍安心的是,太平軍始終嚴守營盤,防禦之森嚴,比起昨夜有過之無不及,但並沒有主動殺出來的意思。

或許,太平軍心中也有顧忌,不願意徹底跟他們火拚?

跟幾名心腹討論出這個推斷後,王匯方鬆了口氣,心裏暗暗想著,等過幾天氣氛緩和下來,要如何跟太平軍重新溝通、讓對方打消對他們的“誤會”。可王匯方不知道的是,陳武的心思早就不在他和善友會的身上了,而是放在那支疑似帝國城衛軍團的官軍上。

一整天的時間,他都在等偵騎馬隊傳回更進一步的消息。

太平軍下層的軍官,對突然的變動肯定有些不解,但他們知道義軍的規矩,上麵早晚會給出解釋,所以看上去很有耐心。而知道一些內幕的義軍高層跟陳武一樣,都在不安的等待著西北方向的偵騎。

終於,第二天的中午!

比燕十三晚了一天半後,又有一隊偵騎風塵仆仆從西北方麵的官道趕了回來。由於義軍高層早就叮囑過,幾乎沒有任何耽誤,消息就被直接傳回了中軍。

這次回來的,竟然是燕行十三騎的老大——燕東行!

這位在《帝國》曆史上創下諾大名頭的馬匪頭子,一身本領不容小視,看到他快步走進帳中,陳武不由多了幾分期待。

對方也並沒讓陳武失望。

“將軍,情況很嚴峻!”行禮之後,燕東行直言不諱道:“我等在安慶和太平郡的交界附近,發現了一支數量約在25000-30000之間的官軍。他們人高馬大、裝備精良、說著一口中州的京話,卑職懷疑,這夥官軍很可能是……”

“城衛軍團!”

聽了燕東行先前的話,陳武已然確定自己的推斷,在燕東行說出自己分析前講了出來。

不過,25000-30000人?

這個數量,比陳武最樂觀的估計足足高了五倍!

帝國中樞是不是瘋了,一下子調動了這麽多大軍?

乍聽到這個數字,陳武心中的震驚難以用語言描述。他甚至懷疑,是不是燕東行弄不清數字,估算錯了。

“將軍已經知道了?”

燕東行先是一驚,以為陳武從其他渠道提前得到了消息,心裏還有些泄氣。

但很快,他就想到了真相,這應該是陳武自己推斷出來的,不由大感佩服,道:“正如將軍所說,卑職懷疑,那夥打著清河警備師團旗號的官軍,是帝都中州來的精銳。他們的行軍速度很快,將軍務必早做準備。”

“25000-30000這個數字,你是怎麽估計出來的?”

陳武對官軍的真正數量很在意,執著的向燕東行確認。畢竟,自己義軍真正能戰的就那麽幾千人,把善友會等各方勢力加在一起,再往裏添些水分吹噓一下,滿打滿算也不過一萬。對付這樣的軍力,一萬城衛軍足以輕鬆掃蕩。

接近三萬城衛軍?

中樞有必要那麽大動幹戈嗎?

然而,燕東行的回答,打破了他的幻想:“卑職在北地常跟帝**和勒拿的遊騎兵打交道,對人數清查和計算很有心得,又兩次確認,絕對不可能錯。25000人這個數字,隻多不少!若有差池,將軍可以摘掉卑職的項上人頭!”

這是用性命擔保、立軍令狀了。

話說到這個份上,陳武不可能再懷疑,隻能相信燕東行的偵查結果。

看上去,中樞那邊真的是對自己恨極了,打定主意要牛刀殺雞、幹淨利索的結束戰鬥,震懾帝國內各方蠢蠢欲動的勢力啊。

“兩三萬的城衛軍?”

隨著這個數字傳開,典勇、莫國豪、許世忠他們眼中也紛紛出現了驚駭。

誰都沒想到,帝國不僅派出了向來不會輕動的中州精銳,還一口氣派出數倍於他們的兵力。

雖說對這一天的到來有所預料,但大家心中總覺得應該還很久,他們有足夠時間去打下更多地盤、擴充力量。

先前幾個月帝國的平靜,也讓義軍上下產生了錯覺。結果,帝國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如此驚人。

城衛軍本就是天下一等一的精銳,數量又遠超己方,這還怎麽打?

這次,陳武還能再利用地形,重現夏陽穀時候的輝煌嗎?

一片凝重氛圍中,眾將士在短暫的絕望後,不約而同的看向陳武。太平軍是陳武一手創建的,也是他一手帶領大家打下武安、贏得諸多勝利。縱然麵對如此局麵,陳武說不定還有帶領他們度過難關的手段!

不過,還沒等陳武揩油,已經有人率先站了出來。

“主上,屬下有三策進言。”

自詡為合格的謀臣,眼下局麵雖然十分危急,但袁興韋還是絞盡腦汁想出了可能的應對方案。或許其中仍有疏漏,但已經是他一時間能做到的極致了。

看到袁興韋這個隨軍參謀主動出列,武將們心中稍稍多了幾分期待。誰都知道,袁興韋曾經是總督錢伯明的幕僚,在義軍進攻武安中也有不錯的表現。或許,頗得陳武信任的他能提出什麽有見地的意見?

眾人注視中,袁興韋習慣性的一拍折扇,侃侃而談道:“城衛軍精銳,天下聞名,我義軍勢難抵擋。因此,屬下想出上、中、下三策,倉促間或許不夠全麵,提出來拋磚引玉,大家一起探討。”

“下策,據城死守!但卑職並不建議這麽做!”

這一點,其實也是義軍眾將士的共識。

或許義軍的低級軍官,會覺得武安城高河深,守城很有安全感。但是,陳武發掘、招降的這幫將領就沒一個是庸才。或是官軍中出色的聯隊長、或是將來大名鼎鼎的重步兵之王,再不就是典勇這樣埋沒的大將。他們對眼下的形勢有著清楚的認識,死守必輸!

或許可以依靠武安城支撐一時,但失敗隻是早晚的問題。

見並沒有人異議,袁興韋心中暗讚他們的見識和判斷,繼續說道:“中策,主動出擊,或是設計伏擊、或是利用地形火攻、或是夜襲,打官軍一個出其不意!”

這一條策略,很快引起了眾將領的熱議和讚同。

事實上,典勇、許世忠他們心中想的、考慮的,也主要是這個辦法。

然而,陳武毫不猶豫的開口,給他們狠狠潑了一盆冷水。

夜襲也好、設計伏擊也好,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己方實力要有一個底線。可以比對方弱很多,但不能懸殊到無論如何無法戰勝的地步。

很明顯,眼下的太平軍,對上數量近三萬的城衛軍,差距就大到了絕對無法戰勝對方。類似夏陽穀那樣的地形,官軍趕來的沿途也不是沒有,但能坑殺幾千人就已經是極限了,想要將兩三萬城衛軍全部騙進去,幾乎不可能。

以城衛軍的實力,隻要有一個聯隊正麵殺出來,就足以擊垮現在的太平軍!

這一點,陳武沒有絲毫的誇張。

再者,上次武安第二警備旅團之所以會中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急著趕往隆山增援。現在帝國的城衛軍沒有這個顧慮,又是天下有數的精銳,行軍時肯定有足夠的防備。就算真有陳武不知道的、足夠坑殺近三萬官軍的地形,也很難能讓他們中計。

一旦哪裏有絲毫差池,城衛軍都會輕易將主動出擊的義軍碾成飛灰!

所以,中策同樣不可取。

“那……就隻有上策了!”

袁興韋語氣中多了幾分不確定,猶豫著道:“走!前朝有兵法言曰,三十六計,走為上!既然死守和主動出擊都不行,義軍就隻能想辦法離開武安,暫避鋒芒,另覓它地,擇機再起!”

這是袁興韋能想到的、義軍唯一的出路。

但是,具體該往哪兒走,他想不出來。或者說,眼下的局麵,義軍根本就無處可走。

往東,是東關府,更東麵是南北走向的巴延山脈,先天的絕路。往西、北、南三個方向,且不說帝國的平叛大軍就是從西北過來的,單說周邊的廣安、安慶、原山、大澤四郡,早已動用為數不多的力量封鎖了邊界,把義軍困在了太平郡中——這也是先前他們為什麽沒有兵力可以調進太平郡平叛的原因之一。

麵對這種困局,太平軍的確可以選擇強攻,從邊界殺出一條血路,但其他四郡的官軍隻要堅守幾天,就可以輕易拖到平叛的城衛軍追來,前後合圍。

到那時,義軍還是要完蛋!

除非,能夠找到一條路,可以跳出官軍的三麵重圍,並在同時擺脫進擊的城衛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