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少 第942章

現在對倭國動手,且不說現在倭國的政局已經平穩,便是三韓之地便是反複無常,倭國與三韓之地聯合起來,勢必讓現在已經垂死掙紮的泉蓋蘇文再度崛起。

而且,三韓之地與倭國聯合起來,大唐與之對上,怕是要吃虧。

大唐地麵上的府兵和騎兵,打起仗來,無論是個人還是在裝備上,都遠遠領先於這些國家,但是問題是,這地麵上的軍隊始終是在地麵上,都是些旱鴨子,與三韓之地和倭國的人打起來,戰場大部分都在海麵上,那大唐軍隊的優勢可就被大大的削弱了......

至於大唐的水師,遼東六萬水師,人數肯定是不夠的。

空有寶山,暫時還沒有那個能力去據為己有,現在,也隻能看玄世璟憑著手段慢慢的將銀子套攏回來。

但是,終有一天,大唐的軍隊,會在倭國的難波會師!(孝德天皇登基,定都難波宮。)

不過眼下看來,是時候要解決平壤城的那位了。

李二陛下回到位子上,鋪開紙張,開始寫手書,這封手書是寫給薛仁貴的,遼東那邊的情況雖然薛仁貴時長送奏折回長安,但是李二陛下想要知道更多,今兒個被玄世璟送來的這些個銀子一刺激,李二陛下的心有些平靜不下來了,遼東、三韓,現在要再加上一個倭國,大唐的蠶食之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一步一個腳印的走。

終有一天,這些都要納入大唐的版圖!

李二陛下是個有雄心壯誌的君主,能馳騁沙場開疆拓土,能坐鎮朝堂守成發展,這樣的帝王有,但是幾千年下來,就這麽幾個,做的還不一定有李二陛下好,雖然黑曆史多,但是掩蓋不了他燁燁生輝的身姿。

錦衣衛也去了遼東,有了錦衣衛相助,遼東那邊兒的局勢將會更加開朗,薛仁貴有大才,有錦衣衛這一柄利器相助,平泉蓋蘇文,指日可待。

東山縣也開始熱鬧了起來,到了春天,東山湖解凍,碼頭人來人往生機勃勃,莊子上的莊戶們也都在田裏忙活。

娘子關的人終於回來了,拖家帶口的,長長的隊伍從東山縣的牌坊沿著大路進了進了莊子。

常樂帶著府上的人去接人,幫著他們安家落戶,見到這些人的時候,常樂心中也難免生出一股感觸來。

威名赫赫的娘子軍,如今看上去卻是落魄了,有的斷了手臂,有的隻剩下了一條腿,這樣的活下來已經是不容易了,當時受傷的時候算是處理的好的了,處理不好僅僅是流血,這些人也難以活下來。

大多數人身上都帶了傷,有的臉上便有好幾道傷痕,看上去凶神惡煞的,但是懂得的人都知道,這些疤痕代表著什麽,那是為了守護大唐所留下的功績!

娘子軍的名號說出來挺嚇唬人的,但是到了現在,活著的人也不多,傷殘者大半,其餘的人早年間身子虧了太多,這幾年陸陸續續的病死在了娘子關......

這次來到莊子上的,不到兩百人,家當帶了也不少。

好在莊子上的宅子修建的也夠,給這些人修建的,都是二層的四合院樣式的宅子,腿腳好的,可以住在二樓,腿腳不麻利的,可以住在一樓,人多住在一個院子裏,相互之間也有個照應,一座宅子有兩間茅房,一個大灶台,都是公用的。

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環境也都已經適應了,年輕那會兒在軍中吃的就是大鍋飯,如今老了也都一樣。

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常樂才帶著他們都安置下了,剩下的便是馮浩帶著人過來,統計了這些人的人數籍貫之類的資料,需要將給他們在東山縣落戶,這些事情都是馮浩在跟東山縣的縣衙打交道,雖說麻煩些,但也耗費不了多少時日。

落了戶籍才能分地,在東山縣這邊兒,地可能分的會比娘子關那邊少,但是他們屬於軍戶,不用納稅,而且退下來之後戶部還有一些補貼發放給他們。

除此之外,玄世璟也不會讓他們餓著的,東山縣用人的地方可多著呢。

學堂那邊兒需要看守,市集那邊兒需要巡邏,府兵營地那邊兒需要有經驗的教頭......

一些手腳麻利的老兵擔任這些職位,能夠給莊子上的府兵省去不少麻煩,而那些腿腳不靈便的,也能在家裏做些手工活,反正養活自己肯定是綽綽有餘了。

這些退下來的軍人,大多都是光棍一條,鮮少有拖家帶口的,誰家也不會嫁給一個手腳殘疾的,或者是身體不爽利的,這樣的人家日子過的太艱難了,若非無可奈何,誰也不會上趕著去過這樣的日子......

對軍戶尊敬歸尊敬,但是真扯到過日子上,誰家不奔著好日子去過?

莊子上有個造紙的作坊,已經運作了十幾年了,規模也不小,有些腿腳不方便的人可以安排到那邊去,工錢按照正常人的發放,一把年紀,隻要生活能夠保障下去,人生煥發第二春也不是沒有可能嘛,每年宮中放出來的年紀大了宮女仆役也不是個小數目,給這些老兵娶個媳婦兒也不是什麽難事兒不是。

宮裏頭出來的宮女,年紀大了的,再想找好人家怕是夠嗆,與這些老兵湊合著度過晚年,也是種不錯的選擇,而且這些老兵是在東山縣莊子上,看看現在十裏八鄉的莊戶,誰不羨慕有東山縣戶籍的人家?家主是出了名兒的好心腸,手底下的莊戶日子過的一年比一年滋潤,若是真有機會,巴不得上趕著來莊子上呢。

第二百七十五章:招收學生(上)

東山縣莊子上的這些莊戶,是實打實的與東山侯府患難與共一直走到今天的,當年侯府窮的叮當響的時候,他們就在莊子上了,玄世璟自己手底下的人,自己不對他們好還去指望誰對他們好去?

這些老兵來的時候也是不對,春耕已經過去大半,他們還沒有上東山縣的戶籍,自然是分不到地的,種地這事兒,今年就先別想了,所以還得盡早給他們安排活計,等上好戶籍之後,馮浩就會去安排,這幾天侯府大宅這邊會采辦不少東西,送到他們那裏去,先讓他們渡過這段時間再說。

這些老兵搬家沒什麽講究,但是高家人就不一樣了,布置宅子的時候從長安城請了道士過來,拿著羅盤在宅子裏走走停停,該注意的都說完了,高家的家丁這才將采辦回來的家具都給搬過來。

高士廉的年紀也大了,在東山縣莊子上過過清閑的日子高家人也不反對,一應的丫鬟家丁什麽的都沒少了去,長長的隊伍從長安城出發,來到東山縣。

搬家也是要請客的,玄世璟和晉陽這兩個昔日的弟子參加了高士廉的安家宴,在宴席上說了說莊子上學堂招生的事兒。

“在過幾天,這莊子上的人也能閑暇幾天了,這娃娃入學一事,就放在幾天之後吧。”高士廉說道。

“都是些泥地裏打滾出來的孩子,恐怕還達不到老師的期望,所以,需要現教導,這一開學,老師就要辛苦了。”玄世璟端起酒杯:“學生在此先敬老師一杯。”

高士廉笑嗬嗬的端起酒杯:“辛苦什麽,當年老夫在宮中教學,雖說各家的娃娃認字兒早,但是就真的這麽聽話,這麽好教導?學生的事兒,老夫見的多了,這教書育人也算是有經驗了,老夫也沒想到,老了老了,退出了朝堂,倒是過上了這等清閑的日子,還得好好謝謝你啊。”

“老師嚴重了,老師現在雖不在朝堂,但是在這東山縣教書育人,為大唐培養人才,斷不會比在朝堂上貢獻的少。”玄世璟說道。

莊子上的學堂招收學生,學齡一般是在八歲到十三歲左右,在學堂裏讀書學習,十年寒窗出來也才二十歲出頭的年紀,十年之間,有高士廉這樣的夫子教導,就算是再不成材,走仕途也能做個縣令,泥地裏出來的孩子,從小跟著大人在莊稼地裏廝混,比那些高門大戶出來的官家子弟,更是能了解民情,出身來說,他們或許差了些,但是從務農的經驗上來說,他們卻是有著先天性的優勢,做為一地父母官,不僅僅是要高座堂上,驚堂木一拍,官架子一擺就可以了。

“教書育人也是百年大計,十年育樹,百年育人,人才從來不會嫌少。”玄世璟笑道。

“這話說的有理,十年育樹,百年育人......”聽到玄世璟口中說出這麽一句話,高士廉神色很是認真的將這句話咀嚼了一番:“此言應當寫在書院的牆壁上。”

這樣一句話,一是用來教導學生,二來也是用來警醒老師,雖說現在學堂之中,老師就他自己一人,但是如果能夠每天走進學院,抬頭看上這麽一眼,對他自己來說,也是一種鞭策了。

“書院那邊兒的裝飾還在繼續,除卻裝飾之外,書本也已經全都買好了,若是老師也有什麽想要警醒學生的話,還請老師賜下墨寶,學生派人將老師的墨寶粉於牆上。”玄世璟說道。

“嗯,我在書房裏寫了一幅字,等吃過飯回去的時候,你遍帶回去吧。”高士廉說道。

“是。”玄世璟應聲。

在高士廉家裏吃過飯,玄世璟和晉陽便回了府上,親自寫了學堂招收學生的告示,蓋上了自己的印信,派人張貼在了莊子的告示欄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