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少 第1438章

“沒錯,人員調整一番。”蕭瑀說道:“士廉,明德書院就交給勤禮,你來文學院。”

在座的人當中,蕭瑀的輩分資曆是最高的,因此,眾人也都是默認蕭瑀是現如今書院的領頭人,蕭瑀的話,分量還是足夠的。

“這樣安排,的確合適,隻是不能總是這麽下去,所以,諸位,若是還有什麽合適到書院教書的先生的人選,還親告知學生,由學生來想辦法。”玄世璟說道:“至於蕭先生如此安排的用意,以後蕭先生會為諸位解釋清楚的。”

文學院這邊,暫且由高士廉先頂上,至於顏勤禮,人家是正兒八經的詩書傳家,複聖顏回的後人。

如今顏勤禮的孫子顏惟貞也在書院之中讀書。

原本像顏家這樣的家族,家族裏的孩子也無需到書院這邊,但是顏勤禮自從來到書院這邊教書之後才發現,家裏的孩子要是依舊是像以前那樣,在自家讀書學習,無異於閉門造車,還不如到書院之中來呢,東山縣莊子上,不管是明德書院還是文學院,對於學生的課程安排,都是緊巴巴的,是決計不會讓學生們虛度光陰的,而且書院的氣氛,也甚是合乎顏勤禮的心意,因此,就把自己的孫子給送到書原來了。

顏勤禮的孫子考書院,自然是再簡單不過了,所以,現在顏惟貞就在明德書院讀書呢。

其實玄世璟的想法很簡單,書院教給學生的,總是光明,但是他想讓學生們看一看黑暗,在書院的時候,吃虧都是吃小虧,有先生們幫襯著,出了書院,但求他們少吃虧,當然,不吃虧是不可能的,隻要不吃要命的大虧,就是謝天謝地了。

文學院出去的第一批學生是幸運的,因為作為書院的“門麵”,他們有足夠的關注度,但是同時,也是不幸的,因為書院培育出了他們,書院在這個過程之中,也發現了書院的不足之處,開始積極的完善和改正書院的製度和教育方式方法。

說句令人反感的話,第一批學生,雖然也是盡了全力去培養,但是他們所學到的,在書院所接受的,學到的,絕對是不如第二批學生的,當然,這也是常態,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他們所追求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萬丈高樓,起於壘土,而一批批的學生,就如同壘土一般,最後終將築成高樓。

第一批學生走出書院,如今也參加了會試,文學院成功的培養出了第一批學生,這無疑給文學院在學生的教導和培養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書院的先生雖說是德高望重,才學出眾,但是書院培育學生的路是新穎的,教育學生的模式也是與以往傳統的教導模式是不一樣的,所以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出來,現在的書院在這條路上,顯然已經過了最為艱難的時刻了,現如今,大家都知道要往什麽方向去走,有了方向,齊心協力,就不怕道路坎坷了。

書院這邊的調整不大,就是讓顏勤禮和高士廉互換了個位子而已,而且,蕭瑀也有自己的打算,明德書院那邊,顏勤禮成了院長,而文學院這邊,當蕭瑀退下去之後,定然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來接替蕭瑀的位子,而蕭瑀的意思也很明顯了,這人就是高士廉。

高士廉的年紀也不小了,但是終究是比蕭瑀要小的,現在蕭瑀除卻高士廉之外,心裏也就沒想到別的合適的人選了,讓高士廉接替文學院院長的這個位子,也是一個緩衝,能夠贏得更多的時間去找尋下一任合適的人選。

因為蕭瑀也知道,繼自己之後,高士廉在這個位子上也待不了多久。

他們這一代人,終究是老了,先是退出朝堂,而後就是書院了,最終塵歸塵土歸土,湮滅在曆史的長流之中,隻留下一個個深淺不一的名字罷了。

至於書院在長安城被卷入了流言之中,現在狄仁傑不是還在查嗎?等查出來背後推手之後,書院自然也就知道這是怎麽一回事兒了,這件事在考試之前,就已經平息了下來,現在了解一番也就足夠了,一切等結果就是。

書院這邊還要照常上課,但是意外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就能造訪到家門口,不過這個意外對於書院來說,不算壞事。

侍中於誌寧被太子李承乾打發到了書院之中,說是讓於誌寧先在文學院之中待一段時間。

這對於於誌寧來說,無疑就是貶謫了,因為東山縣的書院的教書先生不屬於朝廷,是沒有官職的。

這小半個月玄世璟一直在莊子上,在書院裏,並不知道朝堂上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怎麽於誌寧好好的就被送到了書院之中,他又是怎麽得罪李承乾了?

要是沒有把李承乾得罪狠了,李承乾也不會把他一個好好的侍中給送到書院這邊來啊。

不過來的不僅僅是於誌寧一個人,還有另外一個,叫做高季輔。

第九百五十五章:被貶的於誌寧

不僅僅是讓玄世璟一頭霧水,書院裏的先生也是雲裏霧裏的,太子殿下這是要做什麽?

原本在東宮任太子詹事的於誌寧,在玄世璟做了太子詹事之後,於誌寧就升遷了,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朝堂之上,升任侍中,但是於誌寧這人吧,有個毛病,讓李承乾很是頭疼,嘮叨,強,當這兩個特點匯成一個毛病的時候,就容易招人煩。

當初在東宮的時候,於誌寧的這個毛病就讓李承乾吃盡了苦頭,不僅僅是這個毛病,於誌寧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諫言李承乾,那他覺得,李承乾就必須得聽,不但要聽,還要照做,之前他與李承乾之間的關係不算太好,因為李承乾一旦不聽話,他總是能去李二陛下麵前打小報告,弄的李二陛下和李承乾之間的父子關係很緊張。

後來玄世璟成了太子詹事,於誌寧升遷了,東宮可算是安穩了一段時間了,沒了於誌寧告狀,李二陛下與李承乾之間的父子關係也逐漸的緩和了下來,後來也是受到玄世璟多多少少的影響,不管是李二陛下還是太子李承乾,都願意花些心思,認真的去看對方,李二陛下這才察覺到,原來自己的兒子並不是不優秀,他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去努力,想要獲得他這個父皇的認可。

隻是中間的過程和走的路,是坎坷了一些。

這也讓李二陛下知道,並非是他看好的,對於李承乾來說,就是好的,比如說於誌寧,這人就太古板,非得讓太子按照太子的模板,給他加上些條條框框,讓李承乾按部就班的遵守他給出的框架來。

無疑,於誌寧是不適合教導李承乾的,他隻適合勸諫。

玄世璟在知道於誌寧被李承乾打發到書院的時候,心裏就想著,李承乾這是不是又被於誌寧煩的不行,幹脆就讓於誌寧先到書院來歇歇,而後再起用於誌寧?

但是在聽到這消息的第二天,玄世璟收到了李承乾的親筆信。

看完信件之後,玄世璟無奈苦笑,李承乾這是給他找了個苦差事啊,事兒不好辦啊。

李承乾的確是受夠了於誌寧,幹脆找個借口,趁著於誌寧不小心犯了個小錯誤,就給打發到書院這邊來了,而李承乾給玄世璟的任務就是,在於誌寧在書院的這段時間內,好好的“改造”於誌寧,最好能把他的這些個不讓人喜歡的毛病給改了,因為對待於誌寧這樣的臣子,現在的李承乾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就行啊,所以李承乾就把這麽個麻煩暫且先移出朝堂了。

隻是,要改變於誌寧,這談何容易?

但是李承乾覺得,書院這邊有這麽多德高望重的先生,一些先生身份抬出來,絕對能壓得住於誌寧,所以李承乾才抱著這樣的希望,讓於誌寧到書院這邊來。

不管能不能徹底的把於誌寧的強脾氣給改了,隻要能有一點兒成效,李承乾就想去燒香拜佛了。

要說這於誌寧怎麽得罪李承乾了,這說出來,讓玄世璟也覺得這於誌寧,官沒白丟,簡直就是作死小能手了。

現在李承乾坐朝理政,他是太子,李二陛下在後宮之中修養身體,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不問政事了,朝中大大小小的事,全是太子拿主意,群臣也都默認了這種方式,現如今除卻一個名頭,那太子就等同於陛下了。

李二陛下也想如此順順利利的將權利移交到太子的身上。

偏偏就有不識趣的,不用多說,這個不識趣的就是於誌寧。

於是乎,於誌寧就被打發過來了,而且,李二陛下也默許了,還帶上了一個高季輔,高季輔也曾是東宮的屬官,太子坐朝之後,成了李承乾的左膀右臂,在朝中擔任吏部侍郎,這次完全是被於誌寧給牽扯進來的,不過若是單純的牽扯的話,應該不至於丟了官,所以玄世璟覺得,高季輔到書院來,這當中應該還有別的意味。

高季輔可是吏部侍郎啊,現在會試結束,也要到出成績的時候了,不由得玄世璟不多想......

對於於誌寧和高季輔兩個人,曾經蕭瑀和高士廉都在朝堂之中,與他們同朝為官,自然知道這兩個人,於誌寧沒什麽好說的,完全是自找的,去得罪李承乾,也是給李二陛下找不痛快,但是這個高季輔,就值得好好琢磨琢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