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搶人

“殿下,中尉,臣也願意在軍中設立大義教官。”劉琦與哈希姆的話說完,庫思老·薩珊又道。

“薩珊,你麾下之兵又不是孤直轄,為何要設立大義教官?難道你願意徹底歸順於孤?不成,就算你想歸順於孤,孤也不會答應。”李珙開玩笑地說道。

“臣心知殿下不會接受臣,所以不敢提出這等妄想。”庫思老·薩珊也順著他的話說了一句,然後說道:“臣知曉殿下當初設立大義教官的緣故,鼓動士氣、凝結軍心。

臣統轄呼羅珊後,必定是要擴軍的。但新擴出來的兵不可能與原來的兵一樣指揮得力,甚至軍心士氣都會差的老遠。

臣想要盡快提升新募之兵的軍心士氣,所以打算設立大義教官。”

“你願意效仿安西,孤當然願意。”李珙與劉琦對視一眼,說道。

庫思老·薩珊既然要設立大義教官,而且當著他們的麵說出,可見是想求他們幫助,派人協助搭建起大義教官體係的架子來。

對於這種事情,他們二人當然會答應。在庫思老·薩珊趕到木鹿城之前,李珙就與劉琦多次商量要如何增加安西在薩珊家族政權中的影響力。這並非是想要增加對這一政權的掌控,而是為了增強庫思老·薩珊在打算叛變的時候,需要付出的代價。

他們二人還沒商量出個結果,庫思老·薩珊自己竟然就主動送了梯子,李珙與劉琦都是大喜過望,出言答應的時候都用了很大的力才使自己麵容平靜。

“臣請求殿下派出大義教官,協助臣在軍中建立該體係。”庫思老·薩珊這時說道。

他也知道請安西人協助建立這一體係會讓安西的勢力滲透進來。但他想盡快建立起來,隻能求人幫助了。

當然,他也不是沒有防備。隻現在跟隨他的這支軍隊的大義教官體係由安西人協助建立,其他陸續新招募的將士組成的軍隊,將會由經過安西人培訓的大義教官建立。

“孤會留下幾人幫助建立。此事,劉琦,也有你來辦。”李珙答應,對劉琦說道。

“是。”

“中尉,此事就拜托中尉了。”庫思老·薩珊又對他行禮。

“將軍不必多禮,這是我該做的。”劉琦笑著回禮。

“殿下,若無其他事情,臣先告退了。”二人又隨意說了幾句,庫思老·薩珊對李珙行禮,想要離開。在他看來,今日已經沒有別的事情要說。

李珙也覺得沒啥別的事情要說,就要讓他離開。可劉琦忽然悄悄碰了他胳膊一下,李珙回頭看一眼,見劉琦對他使眼色,心裏不解,但出言道:“且慢,還有一事要與你說。”

“敢問殿下是何事?”

“哈希姆別將,你若無別的事情,先退下吧。”劉琦這時出言道。

“是。”直覺告訴哈希姆繼續留在這裏對自己沒有好處,答應一聲後趕忙離開。

“薩珊將軍,有一件事必須告訴你。”劉琦又道:“你也知曉,因與大食國交戰,安西人口損失極多,尤其青壯勞力死傷不少,急需補充。”

“臣明白。殿下與中尉是想從呼羅珊帶一些百姓回去作為奴仆,耕地、做工。”庫思老·薩珊立刻說道:“臣當然明白殿下的難處,不會反對。

不知殿下打算帶多少人回去?”他又問道。

“我們打算,將整座木鹿城中的人,除你的部屬及其親人外,其他所有人全部帶回去。”

“啥?”庫思老·薩珊一臉的震驚之色,完全抑製不住自己的情緒,驚叫出來。

“你沒有聽錯,我們是打算將幾乎全城的人帶回去。”劉琦重複道。

“殿下,請殿下恕臣莽撞。”庫思老·薩珊用巨大的毅力逼自己先說出這句話,然後不等李珙回應,就轉過頭對劉琦說道:“中尉,我認為,人數實在太多了。

呼羅珊是貧瘠之地,也正因為此地貧瘠,與秦那的那句諺語‘窮山惡水出刁民’所表現的類似,這裏能夠為並波悉林提供強兵,所以並波悉林當初能以本地之兵滅亡倭馬亞王朝,又能以本地之兵奪取大食國大權。

但因為它貧瘠,所以無法養活太多人,即使這裏成為從大食國西部往來秦那國的商路咽喉後有大量糧食運送到呼羅珊,本地人口仍然不多。

據五年前並波悉林的統計,隻有五六十萬人;因這些年許多人戰死,現在的人數更少。

我不知此時木鹿城中的人口詳盡數字,但一路走來雙眼所見,應當不會少於十五萬。如果城中大多數人都被安西軍帶走,等於呼羅珊的人口一次減少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呼羅珊會元氣大傷。

所以我不能接受此事!”他最後語氣強硬地說道。

其他事情他都能退讓,但這件事不能退讓。人口是發展的基礎,如果人都沒了,他還發展個屁。

他也不怕得罪李珙,或者說得罪李珙的後果在他看來遠遠小於被拉走一城人。

“但即使將全城的人都拉走,也彌補不了安西損失的人口。”劉琦對他的激烈反應有點兒驚訝,頓了一下說道。

“不是已經決定繼續攻打並波悉林了麽?中尉可以從伊斯法罕等地掠奪人口,我一個奴仆都不要!”

“從伊斯法罕到安西太遠了。不如你先答應將木鹿城的人交給安西,以後從伊斯法罕等地能掠到的人口都給你。”

“中尉,此時我覺得多此一舉。不如由安西軍直接將在伊斯法罕等地掠走的人帶回去。我願意出他們一路上消耗的糧食。”

劉琦與庫思老·薩珊二人互相激烈爭辯,但誰也無法說服誰。

李珙在一旁瞧著,想要出言,但最後還是將話憋了回去。他這時是劉琦與庫思老·薩珊嗆聲,還能有個挽回餘地;若他出言庫思老·薩珊仍然不答應,可就連個轉圜都沒有了。

但他也不能一直看著這二人爭吵。又過了一會兒,見他們越說火氣越大,李珙隻能說道:“你們二人且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