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決定安西前途命運的會議(二)

見到莫元起身,李珙立刻放棄了原本的打算。這段日子雖然籌備大典,可是否出兵呼羅珊的討論在軍中一直沒停過,馬匡與莫元也分別成為是否支持出兵的代表人物。

既然成了代表人物,要麽不說話,一旦在正式會議上說話必定是對自己觀念的有力支持。就算莫元自己不懂這個道理,王勝和幕僚也會教給他。

“殿下,自從天寶十四年大食軍攻打碎葉鎮以來,安西已與大食交戰三年。雖然屢屢取得大勝,先後斬殺大食兵十幾萬,可我軍也死傷不少。若臣沒有記錯的話,前前後後也有近五萬將士戰死;另有超過五萬將士受了重傷,即使傷好了也沒法子再打仗、再幹重活。

據天寶十三年封將軍擔任安西大都護時對安西人口統計,再減去碎葉鎮與喔鹿州被大食人屠戮的人口,安西五鎮、十多個州與都督府共計四十三萬多戶,二百一十多萬口。安西當然不隻有這點兒人口,但其餘的都是不在都護府統治之下的野人、遊牧部族。

四十多萬戶,就是說安西總共隻有四十多萬青壯。前後死傷十萬人,代表著安西兩成半的青壯無法再征召為兵、無法再服勞役,因為與大食人的交戰安西已經損失如此慘重了。

若再打下去,打進呼羅珊,又會有多少將士死傷?對安西又會有多大影響?”

說到這裏,莫元稍微停頓一下,讓在場將領消化消化,繼續說道:“而且安西周圍除大食外也有別的強敵。吐蕃國人口近千萬,而且其士卒作戰悍勇,絕對不能輕忽。現下吐蕃人還在攻打中原,若他們在中原難以取得進展,又發覺安西十分虛弱,會不會攻打安西?

臣絕非懷疑安西將士戰力,吐蕃人若敢犯境,必定損失慘重後逃回去。可這又會使得有多少百姓被屠戮、有多少將士死傷?在與大食國交戰損失慘重的情形下,應當盡量避免與吐蕃人再交戰。而避免交戰最好的法子,就是收兵回龜茲鎮。”

莫元說到這裏,身旁已經傳來議論聲,不僅是反對出兵呼羅珊的人,就算支持出兵的,臉上也露出思索之色,與關係較好的人低聲嘀咕起來。成為將領後,雖說不至於變成沒有感情的生物,也會在衝動之下做出事來,可畢竟會比普通人多一分理智。

支持出兵的將領仍然想為死去的家人、親人、友人報仇,可聽到這些話也開始估量自己堅持報仇,是不是會使得更多親友、更多百姓死傷?他們不在意自己這條命,丟在與大食人交戰的戰場上也無所謂;同在軍中的親友的命也可以不在乎,但不能不在乎身處後方的人。

甚至就連李珙都若有所思。他在安西除了李碧筱別無親人,能稱得上友人的隻有劉琦,倒是不必擔心自己的親友喪命。可若是安西百姓死傷太多,對他的統治也有不利影響。

“殿下。”過了一會兒,待議論之聲低下去以後,莫元再次對李珙行禮,又道:“這些是臣勸說殿下不要出兵呼羅珊的第一個緣故。”

‘還有第二個緣故?’不知情的眾人紛紛抬起頭看向他。

“不瞞殿下說,臣之所以不願進攻呼羅珊,也並非全是出於公心,也有私心。當然,即使有私心,若是殿下最後決議出兵,臣也絕對請求成為先鋒,頭一個殺進呼羅珊,砍殺大食人。”

莫元又表了一下忠心,然後繼續說道:“臣的私心有五。其一,臣是疏勒鎮人,祖上雖然來自河東,但臣出生在疏勒,疏勒就是臣的家鄉。疏勒靠近吐蕃,若吐蕃人攻打安西一定會打疏勒,臣不願家鄉遭遇戰火。

其二,是臣思念家鄉。臣天寶十四年被調到龜茲鎮為將,到現在已經四年多了,一直沒回過家鄉。臣很想回鄉瞧瞧親人。

其三,是臣擔憂在軍中的親友。臣有一個侄子在與大食人的交戰中戰死了,在軍中還有一個弟弟、一個侄子,他們都在康居城外。臣不想讓弟弟、侄子再死了。

其四,是臣連續打了三年仗,已經對繼續打下去有些厭倦了,很想休息。

其五,是臣擔心打敗仗。因道祖保佑,也因殿下英明,三年來臣至今沒有打過敗仗,在軍中、在民間也有了些威望,官也升到了果毅。可若打了敗仗,這些威望恐怕都會消失,殿下或許還會降臣的官。

而打敗仗,殿下,屬下絕非墜安西威名,可軍中哪有常勝不敗的道理?之前在安西,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軍,才能屢屢大勝;可若是進入呼羅珊,天時與人和,咱們安西和大食最多對半開,地利完全在大食人那邊,打敗仗並不是沒有可能。

從神仙來說也是這樣。安西是大唐地界,保護這裏的神仙當然就是道祖;殿下又是道祖的後人,自然能得到道祖保佑。

可到了呼羅珊,那裏信天方教的人多,保護的神仙就是天方教的神仙,肯定會保佑自己的信徒,而不是保佑咱們。

臣不想少了威望,更不想被降官,隻能盼著這一戰就此停下,屬下維持不敗的名聲。”莫元最後說道。說完這句話,他就停止出言,垂手侍立。

與上一個緣故說完後眾人的反應不同,這次眾將領也都看向他,可臉上的表情似乎有些疑惑。

莫元第二個緣故嘮嘮叨叨說了一堆,比第一個緣由說的更多。可仔細想來,他自始至終說的都是自己的私心,有些跑題。可莫元就算想不出來更合適的勸說緣由,大可以在說完第一個緣由後就坐下,為啥要說出這番話?眾人紛紛琢磨起來。

而在眾人琢磨的時候,幾個心思轉得快,或者提前聽到風聲的人卻心下雪亮:莫元這番話雖然夾雜了許多無用的廢話,但完全沒有跑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