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用的皇袍製式不是陸四自己弄的,而是沿用了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的那套。

陸四覺得李自成的那套皇袍挺好看,符合他的審美,穿上身不僅氣派還精神,故沒必要再單獨弄一套。

皇後及嬪妃也都有相應典製,俱是李自成於西安建國時禮政府定下的,大體上都沒有變動。

當年李自成於西安定下的大順規製,除了中央及地方的一些官職被陸四改動以外,禮製方麵幾乎一脈承襲。

現在政務院已經行文各地,取消從前各式官職舊稱,一律以新定官職為準,並令收繳舊印,悉更鑄之。

新鑄官印有符、券、契、章四級。

中順六政府及樞密院、都察院以及直屬政務院各衙門用印一律曰符,如刑符、兵符。

省一級巡撫、布政、按察及等同省級機構(如運河督辦)等用印統稱券。府一級為契,縣及縣以下為章。

因陸四要求大順“皇權下鄉”,各地要仿淮揚地區設村建鄉,所以最底層的村用印便叫“公章”,也就是村公章、鄉公章、縣公章。

皇帝大印則叫“寶”,因陸四選定隆武為年號,故宮內廳原轄前明二十四衙門之一的尚寶司留存人員正奉命趕製陸四的“隆武大寶”。

從前的“既壽永昌”大印同滿洲繳獲的玉璽皆廢除,一律入宮內廳寶庫。

滿洲這塊玉璽說是傳國玉璽,但陸四問過多人都道不是,所以也扔庫房中去了。

高英這邊量得差不多時,老太監魏良臣過來稟道:“陛下,樞密院呂大人求見。”

陸四忙道:“他來的正好,快傳。”

廣遠這邊宮人已經給他量完衣,見老爺這邊有事便打算出宮,陸四卻叫他留下,因為接下來的事情廣遠這個親王必須全程參與。

是整軍的事。

呂弼周是五天前接到北京詔諭令的,將手頭河南事務同綿侯袁宗第交接後便火速進京。

等他快馬加鞭趕到北京後,便接到樞密院副使的任命,這是從一品大員,而樞密院是總管大順軍事的機構,因此呂弼周才是實際上的大順兵部尚書。

兵政府那邊很多職司和權力已經向樞密院轉移,大概就是樞密院負責軍中人事及軍隊調動事務,而兵政府則負責軍隊建設及武器裝備、後勤輜重事務。

樞密院衙門所在就是從前明朝的五軍都督府。

樞密院正使一職現在空缺著,主要是沒什麽合適人選。畢竟這個職務相當於陸四前世的總參謀長,必須文武雙全,具有優秀的統帥能力才能擔任。而目前不管是順軍還是淮軍,顯然都沒有人能勝任這一職務。

內心深處,陸四倒是屬意一人當他大順的樞密使,這人就是西軍陣營的孫可望。

可惜張獻忠還活著,孫可望同李定國他們不可能倒向大順,且可以預見最多一年雙方就要大火拚。

到時,縱是陸四再惜才,有意收取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這“四小天王”,怕也有心無力。

“昨天就想見你了,不過你剛來總得讓你歇一晚,不是有句話叫皇帝不差餓兵麽,那我這監國也不能不讓人休息嘛。”

陸四示意廣遠給這位樞密院副使搬隻凳子,親切模樣同當初在淮安與這位河南節度會麵時幾乎一模一樣。

呂弼周忙謝過監國,此時心態卻是跟當初與淮陰侯會麵時完全兩樣,更是感慨萬千,不想當年同他一起看油菜花的淮揚農家子如今竟成了再造大順的天子,當真是世事難料。

“樞密院去過了吧?膠侯那裏該與你交接的東西都交接過了?”陸四給呂弼周扔煙,後者卻是不會抽。

賈漢複之前一直擔任行營參軍一職,淮軍及順軍方麵的諸多事務都由他一手統管,如今出任兵政府侍郎自是要將軍中事務向樞密院移交。

“臣與賈侍郎已經交接,一些東西也看了。”呂弼周坐姿端正,不是特意如此,而是他向來如此,是謂身正做事便正。

陸四點了點頭,道:“那就請咱大順的樞密副使說說,我這個監國闖王現在有多少家當。”

言罷,朝高英看了一眼。高英忙帶著幾個宮人施禮退出大殿。

呂弼周注意到大殿寶座後方上側懸掛了一塊牌匾,上麵是“天下為公”四字。

“回監國,臣草草整理了下,現我大順各地駐軍計四十萬眾。”

“四十萬?”

這個數字讓陸四和侄子廣遠都有些驚訝,叔侄二人都詫異怎麽這麽多的。

陸四是真驚訝,他一直以為自己現在最多二十幾萬兵馬,沒想卻是達到了四十萬。

這是什麽概念?

把南明軍隊和張獻忠的大西軍加一起,恐怕也達不到這個數字。不說要降明的阿濟格部,就說南明那邊實力最強的淮西鳳陽集團,滿打滿算也不會超過四萬人。

現在歸左夢庚指揮的原左良玉集團,號稱二十萬大軍,但能戰之兵有個五萬怕都頂天了。

而這兩家,已經是占了南明軍隊實力的三分之二。

張獻忠那裏同樣如此,出川時號稱二十萬,馬科、賀珍他們給出的情報顯示頂多七八萬能稱精銳。

大順這邊卻一下冒出四十萬來!

這麽多軍隊是哪來的?

陸四詫異。

呂弼周當下一一報稱。

原淮軍編有八鎮,每鎮定額兵員是一萬出頭,這便是八萬餘人。但是各鎮超編現象嚴重,如通泰的第三鎮實有兵員連同水營在內就有近三萬人,揚州的第四鎮也有兩萬餘,如此算上徐州駐軍,僅江北省的駐軍就多達六萬人。

“第一鎮超編5000餘,第二鎮收得綠營和漢軍八旗又超6000餘,第五鎮於河南收攏了臣的河南兵同定南侯的兵馬,如今怕也有兩萬多人。第六鎮高傑部超編最嚴重,收降大量綠營兵並裹挾了不少北直隸青壯,如今至少有四萬人,而第七鎮出關時報行營的兵額就有一萬六千餘人,第八鎮於天津收編了城中清軍……”

呂弼周思路清晰,把個賬一算,光是淮軍一到八鎮就有多達二十萬的兵馬。

此外炮鎮、重甲、騎兵三個建製兵種又有兩萬人,由原先旗牌親兵擴充改編的羽林禁軍有五千多,新降的耿仲明部六千多人。

這樣總體算下來,淮軍實有兵員就是2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