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抗戰浮誇風?

第二天醒來後,李南池發現自己上半身在沙發上、下半身在地板的地毯上。

“這麽高難度的睡姿,你是咋睡著的?”

薑苗苗趴在沙發背上,頭擱在白皙的手臂上,探頭探腦的看著被第三波鬧鍾叫醒的李南池。

一睜眼就是一張言笑晏晏的臉龐,李南池心情大好的說道,“按照一般的言情劇套路,你不應該是過來,試圖把我重新搬回到沙發上,然後受到驚動的我往沙發下一垮,兩人一起翻滾壓到沙發下?”

喵總大人站起身對著沙發上的李南池給了一記白眼,“你怕不是沒睡醒吧,想什麽美事兒呢?快洗漱吧,我出去買早點。那個《舉起手來》造梗的話題已經上圍脖熱搜了,還有雖然收視率不錯,但口碑兩極分化,熱搜上出現了一個新的詞語叫‘抗戰浮誇風’,就是特意給《舉起手來》起的。”

李南池打開手機一看。

果然,大清早的熱搜榜上,前十之內與《舉起手來》相關的梗就有三條,熱搜榜第五條是“#抗戰浮誇成風?#”

第二條就是“#李南池黃飛新作首播破三#”

而第一條,是“#一集二十三個梗#”

乍一看,李南池還沒看出這熱搜第一與《舉起手來》有什麽關係,點進去才發現集思廣益的觀眾從《舉起手來》第一集裏麵提煉出了二十三個梗,從第二集裏麵也總結出了十九個梗。

一千個觀眾就會衍生出一千個評論。

破三的高收視率下,觀眾們對前兩集的關注度很高,而電視中各種腦洞大開的鬼子撲街方式,讓不少年輕觀眾聯係起各種各樣的梗。

對列舉出來的這些梗,李南池一點兒都不感覺到奇怪,在編寫劇本的時候,他就想到了這些。原時空在貓牙直播平台“一起看”欄目的某個抗戰電影直播間內,每次播放到《舉起手來》這兩部電影的時候,彈幕的實時互動上就會冒出很多這樣的梗。

但李南池不知道的是,這種觀眾對一個片子大麵積熱鬧找梗、因此而衝上熱搜第一的,卻是創下了衛視電視劇的首次!

不是說以前沒有玩梗的,但在一部片子裏密集的穿插進這麽多梗,而且還讓觀眾看得興趣盎然、主動找梗的,至目前為止是《舉起手來》做到了極致。

不少導演看到了這種有意識往片子裏植入梗的效果,嘿,還是年輕人頭腦好使,不過這插梗看似簡單,卻對融會貫通的頭腦有著很高的要求,不能露出一點兒生搬硬套的痕跡出來,不然就要被噴慘了。

相比位居熱搜榜第一第二的兩個詞條,李南池卻是對這第五個詞條卻更感興趣。

抗戰浮誇風?

倒是一個新穎的名詞。

李南池倒是想看看這文章裏浮誇出了個什麽。

點進詞條進入後,發現文章名字的作者叫做“劉一筆”。

李南池的腦海中對這個名字還有些印象。

這篇文章寫道:

“兩位抗戰劇新銳導演的新作:《舉起手來》首播,取得首視破三的驕傲成績。

在如今收視率破2都挺稀罕,曆史權謀、都市情感、玄幻仙俠劇是一線衛視主流排片的當下,一部抗戰劇再次取得傲人成績,讓人不得不感歎,難道抗戰劇的春天已經來了?

......同《小兵張嘎》突破以往高屋建瓴的拍攝視角不同,同樣從小人物抗戰視角的《舉起手來》在項目成立伊始,就打出了‘抗戰喜劇’的口號。

現在驕人的收視率已經說明了這個口號已不再是一個口號,而可能演化成一個抗戰片拍攝新類型,李南池和黃飛已經旗幟鮮明的把“喜”這個元素加入到抗戰題材中。

然而這種嚐試也引來了很多批判,主要的集中點就在:這種不正經的抗戰風格,會不會誤導新時代的年輕人對曆史形成誤導性的認知?有觀點認為兩位抗戰年輕導演從《小兵張嘎》開始,開啟了抗戰劇呈現不嚴肅的先河,此後衍生出諸如《抗戰霸王花》《神勇擲彈手》諸多浮誇的片子......筆者姑且將這種風格稱為‘抗戰浮誇風’。

《舉起手來》浮誇嗎?

筆者認為,在細節處理上,該劇依舊是嚴謹的,情節脈絡嚴絲合縫,但在搏鬥鏡頭上,采用了喜劇化的處理方式。

此外,筆者基於集搜客大數據軟件爬取諸多對於《舉起手來》的在線評論,除了發現諸多頻繁出現的梗之外,還有對於這部片子是抗戰喜劇或抗戰神劇的爭辯。

筆者認為兩者都有超現實的因素在裏麵,但喜劇是故意誇張,而神劇卻是超現實的誇張。

就說三個鬼子舉著木頭想要攔截火車這個舉動吧,基於常識這是常人都不會去想也不會去做的事情,這就是故意誇張的表現手法;而《神勇擲彈手》裏麵,一顆手雷精確製導進鬼子碉堡,這就是超現實了。

衡量兩者之間的,其實就是一個度的問題。《舉起手來》的度,在常人之上,可並未到達超越現實的程度。簡單而言,《舉起手來》裏麵的大多場麵是可以模仿做到的,但你不可能像神勇擲彈手一樣,把一顆手雷扔出百米遠,還能精確進洞......

最後,筆者認為,同出李南池這一個編劇手下的作品,之所以目前出現了《舉起手來》和《地道戰》風格兩級分化的情況,是因為李南池這個年輕人對電影和電視的功能定位不同。如果說在電影上,這個年輕人要傳達出一些深層次的東西,那麽在電視上,這個年輕人隻帶上了‘娛樂於民’的簡單考量!”

這篇影評文下麵的評論區,也是一片熙熙攘攘。

“什麽浮誇不浮誇的?這要能緩解咱們上班族的一天的工作緊張感,我就支持!”

“我覺得沒必要去深究,池大的發展方向本就是電影熒幕,根本不是電視屏幕,《舉起手來》池大隻是參與了劇本的編製,說白了就是恰點錢而已。”

“沒什麽可討論的,看得灰心一笑不就好了?我覺得把所有的抗戰劇擺在一塊兒,其他的什麽都不用去關注,就看鬼子神態,鬼子的表情一眼就能看出是這兩人的作品,這兩個年輕人對於鬼子的形象塑造,已經顯示出獨具特色的個人表情。明明鬼子神態很嚴肅,但就是有一種讓你看一眼就想笑的魔力。”

李南池明白為什麽那麽多影評中,唯獨這篇上了圍脖熱搜了。

一來“抗戰浮誇風”這個詞語起得新奇,讓人好奇;二來自己粉絲助了大力,這篇影評雖然起了個吸引眼球看似批判的名字,但出於京影友誼,劉一筆並沒有與其他犀利的影評人一樣去批判這部抗戰片裏扯淡的搏鬥鏡頭。尤其是該影評的最後一段,實際上是在為李南池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開脫。

本來自己的粉絲衝著這名字,肯定是準備點進去開噴的,結果看到最後才發現,這好像是“己方人士”,在一眾批判的劇評中,這讓這些粉絲有種難得一見的感覺。

看著這篇劇評,李南池沒想到,這位劇評人確實給點到了一點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