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 必須要做

大明烈士陵園正式落成,這也了去了李起心中的一樁心事,李起自然也是非常的欣慰。

沒有什麽比為國犧牲的烈士更加令人值得敬仰。

他們的事跡,他們的名字,都應該永遠流傳下去,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永遠緬懷他們。

他們是最偉大的英雄,隻有英雄的事跡方能激勵人心。

如果以後他們的名字淹沒在曆史長河中,他們的事跡也無人知曉,那麽英雄的傳承也將斷絕。

試問當一塊土地沒有英雄的傳說,又怎會誕生英雄?

然而要管理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又豈是這麽簡單的。

忙完了這裏,另一件非常重大,而且極其有深遠意義的事情也是提上了日程,讓李起感覺應該立即實施。

於是在參拜完大明烈士陵園後,第三天,李起在禦書房召見了堵胤錫和顧炎武二人。

這二人是大明帝國文臣中最重要的兩個,許多的政務李起都會和他們商議,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

兩人來後,見禮落座。

李起對他們說道:“堵愛卿,顧愛卿,你們對我大明如今的教書育人情況如何看待?比如說科舉考試?”

兩人聽了,都是一愣,不知道李起為什麽會突然這樣問。

過了一會,堵胤錫方道:“皇上,我大明開科取士,每三年舉辦一次科舉。

寒門學子隻要通過學習,好好讀書,都可以金榜題名,獲取功名,如此便可出人頭地。

這個教書育人的製度自隋唐傳下來從未斷絕,我大明更是將其發揚光大。

臣以為教育之事已是十分完善,不知皇上為何問起此事?可是皇上對此事另有看法?”

封建王朝每三年就進行一次科舉考試,對全天下所有讀書人開放。

不論貧賤貴富,皆是一律對待。

這樣的製度相對來說,應該是從古至今還算比較公平的選拔人才的製度。

若是這項製度不成功,那麽曆史上許許多多大名鼎鼎的人,你都不可能聽說他們的名字。

因為以他們的出身,他們根本就不可能出頭,然後出現在史書上。

而朝廷通過這項製度,從中選拔人才,讓這些人才去管理地方。

這樣一來,既可使平民百姓有出頭之日,看到翻身的希望,又可使朝廷的官員進行新舊交替。

如此,不論是對百姓,還是對朝廷,這都是一件兩利的大好事。

堵胤錫便是因為科舉而取得進士功名,所以他對於科舉考試這功製度極其的欣賞,對這個製度也非常的了解。

他認為這個製度實行了一千多年,到現在已經非常的完善,如果沒有什麽很大的必要,最好不要去更改。

畢竟這件事情關乎天下讀書人的終生大事,若是改的不好,便是斷了這些人的念頭,從而就有可能引發一連串的事件。

需知唐朝因為科舉不中之事出了個黃巢,就搞得天下大亂。

他黃巢自己沒考上,還捅出這麽大的婁子來。

一旦讓那些本來可以考上的人反而考不上,那天知道會逼出多少個黃巢來。

雖然說現在兵威赫赫,聲望如日中天,也不怕這些讀書人鬧事。

可也犯不著沒事去得罪全天下的讀書人,最後在史書上留下千古罵名。

顧炎武卻是在心中想了一會,最後說道:“皇上,我大明開科取士,錄取學子,製度雖然正大光明,

然而卻也是有許多貧寒的子弟有天賦,有才智,可上不起學,交不起學金,被埋沒在芸芸眾生當中。

若是皇上能夠對這些人有所照顧,那麽我大明教書育人的事業必將再攀高峰。”

顧炎武這話可以說是說到了李起的心頭上,這也是李起為什麽會叫他們兩個人來的原因。

自古以來,讀書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當然,到了後世九年製義務教育,讓每一個人都可以讀得起書,讀好書。

可是在古時候,讀書卻是一件很難想象的事情。

老百姓連基本的溫飽都很難保障,一遇到天災就揭不開鍋,再遇到天災就賣兒賣女,而後那就家破人亡。

這般困苦,又怎麽可能去供自己的孩子上學呢?

誰都知道讀書好,讀書可以出人頭地,可是百姓們實在是供不起一個學子啊。

盡管現在在李起的治下,大明王朝迎來了太平景象,盛世的苗頭也是越來越明顯。

可是崇禎年間那慘絕人寰的悲劇和天災,讓百姓們依然記憶猶新。

許多百姓有些錢財,都想盡可能的存起來,不敢讓孩子去讀書用掉,生怕到時候又出個什麽事情,連基本的生存都沒有保障。

而李起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李起慢慢站了起來,走到他們麵前,對他們說道:“我大明開科取士雖然公平公正,

然而能夠進得了學堂,學習知識,然後順利的參加科舉,這樣的人畢竟也隻是極少數。

可以說我大明一千個適齡孩童,能夠有機會走進學堂的人,估計連七八個都不到。

如此,以至於現在許多老百姓活了一輩子,卻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我大明要想繁榮昌盛,永遠佇立在萬邦之最高峰,就應該大開民智,讓老百姓人人都能讀得起書,讀好書。

隻有這樣,我大明國力才能蒸蒸日上,漢家文化和家風才能夠傳承萬年。

並且還能在祖宗取得的成果上,更加開拓進取,再攀高峰。”

李起這樣說,自然也是無疑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李起要讓所有到了年齡的孩子都可以有讀書的機會。

這個機會顯然是朝廷給他們的。

朝廷將會擔負起責任,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讀書的機會,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

堵胤錫和顧炎武兩人一聽李起如此大的誌向,都是心中驚駭。

須知自古以來讀書都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成本都是極為高昂,

否則,老百姓也不可能明知道讀書好處多多,也不讓自己的孩子去讀書。

就是因為讀書投入大,家裏不但少一個勞動力,還要額外支出一大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