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這就受不了了?

多爾袞聽洪承疇這樣說,心中不由得是有了疑惑。

現在的清廷今時不如往日,以前那是四方來投,多少人哭著喊著要投降,要給他們做奴才。

然而現在大明強勢崛起,蒸蒸日上之勢越發明顯,而反觀他韃子則是日薄西山,一天不如一天,治下許多的人也是在悄悄逃亡。

這時候洪承疇竟然提出這樣的意見,難道說他也有了叛清歸明的心思?

想到這裏,多爾袞自然是不敢同意洪承疇的意見,隻聽多爾袞說道:

“不過是和大明皇帝商談而已,沒什麽大不了的,洪大人你是我大清的棟梁之才,國家股肱,身份顯赫,又何須有勞洪大人出馬。

本王自會指派人選,洪大人不必操心。”

洪承疇老來成精,雖然多爾袞極力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但依然是被洪承疇看得真切,一猜就猜中了他的心思。

不由得,洪承疇便在心中感歎以前的多爾袞是一個多麽英明神武,勇敢果決的人物。

而現在他卻是變的優柔寡斷,疑神疑鬼,越來越沒有梟雄的風采。

難道說大清已經走到了盡頭?

可到了盡頭又如何?自己已經投降了韃子,賣了祖宗,不知有多少漢人因為自己而死在韃子手裏。

別人也許有退路,而他洪承疇卻是毫無退路可言,隻能是跟著韃子一條道走到黑。

為了自證清白,同時也為了韃子朝的前程著想,洪承疇又是說道:“攝政王大人,下官之所以如此建議,為的便是可以順利和大明議和。

大明皇上非同小可,若是隨便派一個人去商談,不但討不到便宜,而且也不能展示我大清的誠意。

所以還請攝政王大人理解下官的建議,下官完全是一心為公,況且下官已經是大清的人了,難道下官還能有其他路走嗎?

再則下官家小俱在盛京,下官又怎舍得棄他們而去?”

洪承疇投降了韃子,自然也在韃子這裏娶妻生子,有了家人。

至於以前在大明的妻妾子女,則是因為戰火紛飛,一時查無音訊。

洪承疇這話基本上那就已經是說得非常直白,多爾袞若是再不同意的話,那無異於便是告訴所有人自己不信任洪承疇。

一個臣子都不到上位者的信任,那他還有待下去的必要嗎?

這樣即便強行留住洪承疇,也再得不到洪承疇的效忠,這和失去又有什麽分別呢?

所以這時候多爾袞也是無可奈何,隻得答應。

“洪大人言重了,本王之所以不願意讓洪大人去,其實是擔心你的安全。如何還會不信任你呢。”

洪承疇自然順坡下驢,說道:“攝政王大人無需擔心,有道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方才大明皇上派來的人一看其身姿風采便非同尋常,我軍不也是沒有為難他嗎?

如此,試問大明皇帝又怎會自降身份,自汙聲名來為難下官呢?”

多爾袞無言以對,隻能說道:“既然這樣,那就勞煩洪大人了。”

最後多爾袞雖然答應了,但是他在洪承疇心中的形象和地位不由得也是變了味。

自從投降韃子以後,洪承疇有無數次的後悔,但這一次真真是發自內心的後悔,失望透頂的後悔。

第二天一大早洪承疇便是帶著幾個家丁仆人,隻身打馬來到了山海關城下,為李起大婚道賀,同時也請求麵見李起。

很快,山海關城門開了,洪承疇帶著幾人進去了。

負責接待他們的是昨天隻身出關的過顧炎武。

而直到這時候洪承疇才得知顧炎武的尊姓大名,以及顧炎武如今的身份。

知道顧炎武是李起身邊極其器重的文官,洪承疇不由得也是驚訝,沒想到如此身份,昨天竟然還敢出關,如此氣魄,真真是令人驚歎。

“原來你就是顧寧人顧大人,昨天下官多有失禮,還請大人海涵。”

洪承疇一副彬彬有禮的模樣,然而換來的卻是顧炎武的冷嘲熱諷。

“我哪裏是什麽大人啊,在你洪承疇麵前我的官位那可比你低的多,自稱下官的應該是我才對。

不過隻是不知高堂得知你如今的顯赫身份,她是應該高興呢,還是會悲傷呢?”

洪承疇聽了,不由得是臉上羞紅。

原因無他,隻因為洪承疇的母親如今已經和他恩斷義絕,劃清了界限。

現在聽到顧炎武的話,不由得他也是想起了他母親曾經對他說過的那份義正言辭的訣別之語。

“老身生了你,還不如當年生了一頭狼。狼尚且知道恩怨,可你卻是連狼都不如。

你的富貴老身享受不起,自今以後老身頭不見韃子的天,腳不踩韃子的地,有違諾言,世世為畜。”

那時候洪承疇幫助韃子入關,占據了大半個天下,意氣風發,很是得意,於是去老家接母親進京享福,

哪知道卻被他母親嚴詞拒絕,還說了上麵這番話。

別看洪承疇是一個大名鼎鼎的漢奸,沒有氣節和風骨,可是他的母親卻是異常剛烈。

為了實現自己的諾言,他母親從此之後便是生活在一條船上,船上有棚,所以不見天,船在水裏,所以不踩地,以此來實現自己的話。

這件事情一直是洪承疇心中的一個痛,無人可訴說。

可此時顧炎武卻是把他點出來了,這讓洪承疇如何不感到羞愧呢?

然而羞愧過後卻又是萬丈的怒火滔天。

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臉人,罵人也不揭短,

顧炎武當著自己的麵說這樣的話,那無疑就是在啪啪的打自己的臉。

洪承疇什麽人物,又豈是沒有脾氣的。

然後在這裏卻也沒人慣著他,多少人都恨不得把他吃了才解心頭之恨。

“怎麽,洪大人,這三言兩語你就受不了了,你可曾想過有多少大明百姓,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父母兄弟被韃子殺害!

又有多少大明百姓眼睜睜的看著妻女姐妹被韃子淩辱!

他們那時又作何感想?他們的委屈又該向誰去說?他們的恨又該向誰去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