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李起的態度

這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名分。

朱元璋是這些藩王的爹,當爹的命令兒子做事情,那都是天經地義的。

而且別說做事情,以這年頭的人的觀點,就算爹要殺兒子那也是天經地義的。

所以朱元璋要撤藩,那還不是一句話嗎?

他們如果敢反抗,以兒子的身份來反抗父親,那就是大逆不道,天下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跟著這樣的人做事情。

而朱允文卻截然不同,他是以一個侄子的身份去削叔父的番,即便他是皇帝,但是在普通百姓看來,他就是不孝。

所以朱棣反抗朱允文,在道義上就占據了一定優勢,甚至他還可以以一個叔父的身份來指責朱允文,這也讓他加分不少。

而如果是他去反抗朱元璋,這些便絲毫不存在。

同樣道理,這時候如果李起接受了那個嘉盛皇帝的封賞,那麽也就承認自己是嘉盛皇帝的臣子,

到時候嘉盛皇帝就可以對他用政治手段來對付,比如說學弘光皇帝那樣召李起進京。

李起如果不進京,那李起就是對君王不忠,對君父不孝。

而如果李起奉召進京,那麽有了前番逃離京城的教訓在,李起想再跑出來,那可就是千難萬難,甚至可以說是絕對沒有可能。

而且即便嘉盛皇帝不召李起進京,隻用皇上的權威,大義的名分,用其他手段來敗壞李起的名聲,分化瓦解李起的軍權,那也是可以辦到的。

反正總而言之一句話,隻要嘉盛皇帝封賞李起,而李起接受了,那麽在大義名份上,李起就成為了嘉盛皇帝的臣子,

嘉盛皇帝朱常淓便可有許多種辦法來對付李起。

“殿下,沒想到朝廷竟然這麽快的動作,您剛剛回到濟南,他便來了。”

顧炎武一臉憂慮地對李起說道。

“嗬嗬嗬,,,”

李起嗬嗬笑了笑,滿不在乎的說道:“有什麽動作快不快的,這些人一準早就來了,隻是知道我還沒有回來,這才是沒有暴露身份,

現在見我回來了,自然也就大搖大擺的跳出來,倒也算有一點小聰明。”

顧炎武聽了,不由得便是對李起一陣告罪,

“屬下有罪,未能及時察覺這些人的行蹤,如今給殿下帶來麻煩,還請殿下降罪。”

李起擺擺手,“先生,你這說的哪裏話,我將這軍隊帶出去,你能夠保證山東沒有出現大的變動,便已是大功一件,賞賜你還來不及,我又怎會再來降罪於你。”

“那殿下看,這使者,我們是見還是不見?還請殿下三思。”

顧炎武鄭重對李起叮囑道。

李起自然也是知道其中的厲害,你可不要小看了這見與不見,看上去沒什麽大事,

反正隻是見一下,也無妨聽聽條件,看看嘉盛怎麽說,到時候再選擇怎樣對待。

其實哪裏有這麽簡單!

要知道在這年頭,老百姓可是非常的耿直爽快,看待事情也很簡單,非黑即白,沒那麽多彎彎繞子,

在老百姓看來,如果李起接見了天使,那就說明李起承認嘉善皇帝,

要不然,你見什麽?

你如果不承認,應該直接就不見,或是直接就把使者殺了,沒必要見。

這個想法很簡單,也很粗暴。

“關起來,先押入大牢再說。”

李起簡單的說了一句,便是將自己的態度展露無遺。

堂下的一眾人等,像嶽來,戚正,郭雲龍他們,個個都是激動無比。

特別是那謝升和吳天明,他們更加如此。

剛才李起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那態度自然也是再明顯不過,那就是李起不承認嘉盛皇帝。

既然不承認他,那麽以後起兵去討伐他,這是題中應有之意,便是三歲小孩也能猜得出來。

李起看著眾人,用無比嚴肅的表情對他們說道:“溺水而亡,如果是尋常老百姓還則罷了,但是對於君王來說,這樣的死法本藩一直是不信的。

皇宮裏麵,為防不測,在設計之初,各個花園的湖水本就設計的不深,想要淹死人著實不容易。

而且皇上身邊,太監宮女,侍衛仆從,成群結隊。隻要皇上一落水,不等呼救,他們便會奮不顧身的跳下水去,以求得到救駕之功。

所以皇上在皇宮,在眾目睽睽之下溺水而亡,本藩認為斷無可能,此事必有蹊蹺,想來此事與阮大铖朱國弼之流絕逃脫不了幹係!”

李起這話自然也是很好理解,至於為什麽會認為這事情跟阮大铖朱國弼逃不了幹係,

當然是因為嘉盛皇帝對他們的賞賜過於厚重,這已經超出了一般尋常的恩賞。

要知道皇上加賞一個人,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都是一點一點的給,

要不然,你一步到位,以後他們又立了功勞怎麽辦?

那豈不是賞無可賞。

而現在阮大铖被封國公,朱國弼被封郡王,這兩個人一個是文臣,一個是武將,爵位幾乎已經到頂了,以後還怎麽去賞?

所以這裏麵處處透著蹊蹺。

蹊蹺之下,自然也就可以印證弘光皇帝之死絕非偶然,潞王朱常淓登基稱帝也必早有預謀。

所以李起話音一落,那心情無比激動的謝升,這時候便是第一個站出來,對李起說道:

“殿下,先帝蒙此大難,我等身為臣子,又怎能坐視不理?還請殿下舉起大旗,號召天下軍民百姓,一道誅殺逆賊,還我大明朗朗乾坤。”

謝升一帶頭,吳天明,嶽來,戚正,郭雲龍等人自也是紛紛響應。

“不錯,還請殿下舉起大旗,誅殺逆賊,還我大明朗朗乾坤。”

一時間,大堂裏麵,人人激動無比,皆是對李起單膝跪地,請求李起即刻發兵,攻打南京京城,將嘉盛皇帝朱常淓繩之以法。

至於打下南京,懲處朱常淓以後,大明將由誰來做皇帝,這自然是要再重新商議。

不過人選卻已經是擺在這裏了,現成的,論血脈,論名望,論軍功,皆是無可爭議,人人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