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議定

再說,皇上如果赦免他,饒他一命,那皇上可就真真是他吳三桂的再生父母,

但凡是還有一點良心和人性的人,那都不可能再去做出背叛皇上的事來。

這兩廂比較下來,於公於私,吳三桂都沒有再度背叛弘光皇帝和朝廷的理由,這樣看來,吳三桂倒也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人選。

思量了許久,阮大铖盡管對汪世榮的理由感到認同,卻還是搖頭道:

“不行,如今吳三桂臭名昭著,民怨極大,若是皇上將其赦免,必定導致天下大嘩,皇上那裏無法通過。”

對於這一點,汪世榮自然是早就心中有數,當然也就早有應對之詞。

“大人不必擔憂,我家將軍之事還未過堂,尚未判處罪行,更未昭告天下,那一切便還來得及。

大人隻需勸導皇上,請求皇上將我家將軍之事暫且壓下,不作處理。

百姓總是健忘的,待得百姓漸漸情緒平複下來,到時再行赦免之事,悄然施為,又不大張旗鼓,百姓如何知曉,再則,便是有百姓知曉,不服,市井小民,又能如何?

無人牽頭,百姓誰又敢對皇上的行為說三道四!”

阮大铖對汪世榮的這番話深以為然。

也是,別看這一次吳三桂押解進京,百姓對他的仇恨熱如烈火,場麵也是浩大,但這也不過是朝廷為了激勵軍心民心,鼓舞士氣,爭取名望,在有意引導而已。

真要不是朝廷在起作用,就連吳三桂被押解進京,那又有幾人知道?

如果朝廷真的扶持了吳三桂,那麽即便是百姓知道吳三桂當了大將軍,那又能如何呢?

一個小老百姓,他們又敢如何呢?

“先生的話也不是全無道理,隻是這聽來聽去的都是對吳三桂有好處,對本官而言,卻是好處不見分毫,這開始先生所說的送於本官一場大富貴,讓本官位居宰輔,這話又在哪裏?”

汪世榮頓時大喜,知道自己已經是說服了阮大铖,現在阮大铖已經是在為自己謀取好處了,隻要再把這一點捶實了,那就大功告成了。

“大人,隻要大人為我家將軍在皇上麵前分說厲害,助我家將軍逃過此難,那麽不但皇上是我家將軍的大恩人,大人也同樣是我家將軍的大恩人,此恩情,我家將軍必定牢記一輩子。

屆時,為報大人恩情,我家將軍在山東成事後,必定和大人遙相呼應,大人穩坐朝堂,我家將軍引為大人的強力外援,

如此,大人地位穩如泰山,首輔之位,必是大人囊中之物!”

“原來如此,這倒不失為一個妙招,倒是好過馬士英了。”

阮大铖輕聲念叨了一句,對於汪世榮的話,很顯然也是聽了進去,並且不自覺的還拿前任首輔馬士英做比較。

這前任首輔馬士英之所以因為一個小小的事情,便是被弘光皇帝趕出了朝堂,這和馬士英沒有一支強大軍隊為支援是分不開的。

試問如果有一支兵力不俗的軍隊支持馬士英,弘光皇帝會這樣對待他嗎?

“大人,隻要大人出手相助,這不論是對皇上,對朝廷,還是對大人您,那都是一件大好事,還請大人三思!”

說完,汪世榮便是遞上了一張禮單,上麵便是那從楊英傑處借來的兩萬兩銀子。

“大人,如今我家將軍身陷牢獄,手頭不便,等待將軍平安出獄,必當再次備下重禮,以示對大人的答謝!”

阮大铖身家巨富,對待銀子一向是毫不吝嗇,真可謂是揮金如土。

但是這有錢歸有錢,卻也並不代表他對錢就不感興趣了,因為這是兩碼事。

阮大铖知道這吳三桂驟然入獄,一時間不湊手,能夠拿出來兩萬兩銀子,這已經是不容易了,等出來了,那厚禮必定不少。

滿意的笑了笑,而後阮大铖接過汪世榮的禮單,道:“此事幹係重大,許多大人也得打點,所以這銀兩本官便收下了,

其實不瞞你說,這些銀子還不一定夠呢,說不得本官還得墊上一點。”

汪世榮自然知道這官場上的勾當,明白這兩萬兩銀子還真的不夠買吳三桂一條命,阮大铖說可能會墊上一些銀子,這也是實話。

“那便有勞大人破費了,待得我家將軍出獄,必定十倍奉還。”

阮大铖點點頭,不過卻也是不敢將話說的太滿。“此事本官盡力而為,若是不成,先生可不要怨恨本官才好。”

“這是自然這是自然,那一切便有勞大人了。”

事已至此,汪世榮總算是放下心來,他知道憑著朝廷一眾文武,還有那弘光皇帝的德性,這事情算是成了。

再三謝過阮大铖,最後汪世榮帶著勝利的喜悅,便是離開了。

卻說阮大铖覺得這件事情可行,於是第二天一下朝,便是將這件事情稟報給了弘光皇帝。

弘光皇帝剛一開始聽說的時候,也是和阮大铖起初一般驚訝,但是等到阮大铖將個中厲害剖析後,他最後也是認同了。

弘光皇帝之所以這樣,那也不奇怪,要知道對於一個皇帝來說,臣子忠不忠心,奸不奸的,這其實並不重要。

皇上看重的是這個臣子能不能為自己辦事,能不能幫自己達到目的。

如果滿朝文武都是如包青天海瑞那般的人,那試問皇上的日子又是怎樣,隻怕當了沒幾天就要發瘋了。

所以隻要能為自己辦事,能讓自己高興,那你就是個奸臣小人,那皇上也容得下你。

但你若是處處阻攔皇上,讓皇上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去,那你就是個天大的忠臣,皇上也巴不得你早點滾,惹急了皇上,他還要對你動手。

這,也是封建皇帝的普遍德性。

不過這饒恕吳三桂的事情畢竟也是一個大事,不能不先探一下朝中大多數官員的態度,若是滿朝官員都不答應,那這事情就難辦了。

於是弘光皇帝和阮大铖商議了一番,決定在明天朝會上試探一番文武大臣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