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大人高義

“報,稟報大人,朝廷天使駕臨!”

就在堵胤錫心中悲憤感慨之時,一個士兵便是前來通報,說是軍營外麵來了朝廷使者。

堵胤錫一驚,不知此時為何朝廷會派人前來。

不敢怠慢,堵胤錫急忙便是尋來黃得功,和他一道前去迎接朝廷天使。

來傳旨的是一個太監,在弘光皇帝信賴的陳公公手下當差聽使,堵胤錫之前入宮的時候也是見過他幾次。

“微臣堵胤錫(末將黃得功),不知天使駕臨,有失遠迎,罪該萬死,還請天使恕罪!”

傳旨太監一臉急切模樣,便道:“免了免了,堵大人,黃將軍,你們還是趕緊準備香案,恭領聖旨吧,這地方兵荒馬亂的,咱家可是不敢停留。”

堵胤錫這地方兵凶戰危,他一個傳旨太監自然是害怕發生意外,他到時候會受到牽連,所以他便是急忙催促堵胤錫動作快一點。

要說這傳旨的差事本來也是美差,但也要看是什麽時候,去什麽地方。

如果是太平年景,去那地方宣旨,那真真是美差,一路好吃好喝好招待不說,到了地方,還能收到一大筆的孝敬。

那時候,這些個太監到處托關係,走門路,都是搶著出宮去宣旨。

但是現在天下大亂,哪裏都不安全,太監們都是不敢出宮,更別說這堵胤錫還身處戰陣之地了,這般的凶險,試問幾個太監敢來?

見傳旨太監催促,堵胤錫自然也是不敢怠慢,立即是將太監請進了軍營,而後沐浴更衣,擺好香案,恭迎聖旨。

聖旨的意思自然也是不用多說,當然便是讓堵胤錫放下河南這邊的事情,接到聖旨後便是第一時間前往山東,接管李起的兵馬大權。

堵胤錫聽了旨意,不由得是麵露難色。

此時大軍對吳三桂的作戰已經是到了最為重要的關頭,他哪裏敢離開。

傳旨太監見此,便道:“堵大人,皇爺和陳公公都是再三叮囑,要大人您一接到聖旨,便是要立即動身啟程。

不但如此,陳公公還命咱家和大人您一道去山東辦差,待大人功成,咱家也好及時回宮複命。”

說到這裏,傳旨太監便是一臉的了無生趣,自己不但是攤上了這麽個傳旨的差事,還要一路跟隨堵胤錫去山東,到時候又不知道要發生什麽事。

即便是無事,一切順利,但是這兩邊兜兜轉轉的幾千裏,試問他一個太監如何受得了。

麵對傳旨太監的催促,堵胤錫道:“起程之事下官自會安排,公公一路辛苦,還請公公先休息一下。”

傳旨太監見堵胤錫似乎一時半會的不打算走,不由得是急了,這裏這麽危險,你堵胤錫不要命,我還要呢!

“堵大人,皇爺在聖旨裏可是交代了,要大人你接到聖旨就立即啟程,大人你不會是想要抗旨不尊吧!”

這話在封建王朝真是要人命,嚇得邊上的黃得功也是忍不住勸道:“堵大人,這吳三桂已經是插翅難逃,大人不必擔心,還是早些趕路要緊,可別讓皇上誤會了。”

堵胤錫見黃得功真心實意的為自己著想,不由得是笑了,心裏如蜜甜。

這便是共同經曆了生死的人,才會有的真摯感情啊。

笑過後,堵胤錫對黃得功道:“並非本官信不過將軍,實乃是吳三桂之事幹係重大,本官實難放心。”

說完,堵胤錫便是轉過頭來對傳旨太監道:“公公,有道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事日後下官自會向皇上當麵澄清,絕不會連累到公公,還請公公盡可寬心。”

“這如何使得?”

見堵胤錫果然是一時半會的不打算走了,傳旨太監急了,“堵大人,你這公然違抗聖旨,你居心何在啊?”

堵胤錫見一時說服不了傳旨太監,也就懶得在他身上耽誤寶貴時間,於是手一招,

“來人,將公公“請”下去休息,好生照料。”

“是。”

立時,便是有兩個士兵走上前來,不由分說,便是將傳旨太監半拉半推的給“請”了下去。

傳旨太監見堵胤錫這般膽大,竟然是敢對自己來硬的,不由得也是火了。

“堵胤錫,你好大的擔心,咱家饒不了你,等回了京城,咱家要在皇爺和陳公公麵前告你,,,”

傳旨太監被帶下去後,黃得功一臉擔憂模樣,“大人,你這隻怕是會引來皇上的見疑啊!”

“嗬嗬嗬,,,”

堵胤錫隻是嗬嗬笑了笑,擺手道:“無妨,軍事大計,不容慢待,隻要能夠為我大明擊敗吳三桂,便是以後受到皇上的見疑,本官也是問心無愧。”

黃得功見堵胤錫如此一心為公,心下震動,忍不住抱拳道:“大人高義,黃得功佩服。”

再說吳三桂,他對老百姓和商鋪一陣收刮後,得到了一些糧食,但是這也僅僅隻夠大軍食用不過十天而已。

有時候時間就是這樣,當你越怕他過去的時候,他便過去的越快。

看著太陽一天一天的落山,一轉眼,又是三天過去了,眼見糧食大量減少,吳三桂為了多支撐一些時候,便是決定對河南本地士兵隻供應日常三成的口糧。

吳三桂也不怕這些人不滿,會鬧事,反正有關寧鐵騎在,有人敢鬧事,直接殺了就是。

而對於自己的**關寧鐵騎,吳三桂自然是不會節省,該供應多少,就供應多少,絲毫沒有半分克扣。

這支人馬可是他亂世存身的根本,不管到了什麽時候,他都會盡最大能力保全的。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就算是他吳三桂想克扣,那也不敢,要知道河南本地士兵鬧事,吳三桂可以用關寧鐵騎來鎮壓。

但若是關寧鐵騎鬧事,那他吳三桂可就無兵可用了。

對河南本地士兵采取大限度減少供應口糧的辦法,自然是在河南本地士兵之中引起了巨大的不滿。

他們對吳三桂本就沒有多少的忠誠可言,跟著吳三桂,那就是為了有一口飽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