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二章 懷念前朝

“你們想一想,這自古以來,有拖家帶口打仗的嗎?我們要是就這樣過去打京城,那韃子一個衝鋒,你們得成什麽樣?你們得死多少人!”

要說李起這話嶽來他們也不是沒說過,但是這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同樣的話換了不一樣的人來說,那效果就是不一樣。

嶽來戚正黃廷他們是團長,在大明的官職裏麵沒有這個官號,百姓雖然知道他們是官,但是對這官有多大卻是沒概念。

所以老百姓在麵對嶽來戚正黃廷他們的勸說時,還是會固執己見,不依不饒。

但是李起這個三皇子,堂堂定王的名號卻是實打實的,那可是具有當皇帝的資格,而且這時候崇禎帝死了,太子生死不明,那他李起這個三皇子就是最正統的皇位繼承人,老百姓還能不敬畏!

所以相比較來說,李起的話和嶽來他們的話雖然都是一樣,但是這話語的分量卻是不可比較,這其實也就是古人講的名分!

你李起的名分擺在這裏,聽你的話,挨你的訓,受你的罰,那都是應該的,別人那就不一定了。

因為老百姓對皇權那是具有與生俱來的恐懼感,敬畏感,所以不管他們怎麽想,在他們麵對李起這個皇子的時候,李起還沒有開口,他們那底氣就已經是弱了四五分不止。

再加上這事情誰都知道李起這樣做是為了他們好,他們之所以反對,那也隻是怕出意外而已,但是李起也說的明白,若是和家小在一起,那出意外的機率好像還要更大!

所以這時候百姓都是不由得底下頭,不敢去看李起。

這時候隻聽李起又是說道:“你們放心,我會派人將你們的家小好好安排,一定會保他們周全,我就問你們一句,你們信不信我?”

李起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老百姓自然也是無話可講,紛紛是同意了李起的決定,答應讓家中老弱先到山東去。

一旁的嶽來和戚正黃廷他們見李起不過是三言兩語的就把事情給解決了,無不是目瞪口呆,心說這也太容易了吧,

剛才李起說的話我們也說了,而且還說的比李起還要入情入理,但是我們怎麽就不行呢!

最後嶽來他們也是不得不佩服,直感慨怪不得舉事要找宗室當旗子,這宗室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真是沒的說。

崇禎十七年九月六日,經過大致的甄選後,本是十三萬多人,最後隻剩下六萬餘人。

甄選之所以進行的比較順利,除了李起個人的影響力之外,還有一個群體的力量也是功不可沒,那就是鄉紳。

是的,這年頭的老百姓許多都是一輩子沒出過方圓五十裏,五十裏以外對於他們來說,那就是另一個世界。

所以這次他們能夠成群結隊的來響應李起舉事,那自然是少不了帶頭人,這帶頭人自然就是以鄉紳為主。

盡管也有一些族長牽頭,但是畢竟見識擺在這裏,族長大多上了年歲,行動不便,思維不敏,比之鄉紳自然是差了許多。

再加上鄉紳有錢有糧,自然是更加具有優勢,所以這十幾萬人大多由各地的地方鄉紳牽頭過來找李起的。

正是有了他們的協助,才是讓嶽來戚正黃廷他們管理的方便,少了許多的麻煩。

在明末的曆史上,許多的鄉紳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他們眼見大明朝廷不行了,於是紛紛串通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給李張送錢送糧,

但是他們很快發現李自成張獻忠一遇上韃子就不行了,於是又轉過頭來投靠韃子。

但是等他們看清楚韃子的嘴臉後就後悔了,韃子不但是要剃發易服,還對他們進行了大肆的剝削,將他們的財富和田地都是搶個幹淨。

他們稍有反抗,韃子就是直接將他舉族皆滅。

在韃子那鋒利的屠刀麵前,不知道多少的鄉紳被殺絕了,這般的慘烈,比之大明朝廷對他們的寬容大度來,那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以至於曆史上到了康熙五十年的時候,那時候大明都滅亡六十多年了,還有一個明朝遺老鄉紳感歎,說道:“論之富足安樂,當今之世比之前朝,百不及一也!”

由此可見鄉紳在大明滅亡後,他們是有多麽的懷念大明。

現在,這些鄉紳在見識了韃子的殘暴後,心裏對韃子和大明有了對比,以前那個曆史那是沒辦法,沒機會,所以才不得不在韃子的殘暴統治下苟活。

現在有李起舉義,堂堂的三皇子,天潢貴胄般的身份擺在這裏,不說為了前程富貴搏一搏,便是為了保住自家現有的身家性命,那也要豁出命去幫襯李起啊!

所以他們在帶人響應李起後,那是對李起的各項安排全力擁護,一句二話都沒有,若是以前崇禎帝在位的時候他們有現在的丁點聽話,也許局勢也不會敗壞到現在這般地步。

再說這甄選後的六萬人,別看這人少了一半,但是這留下的幾乎個個是青壯,那氣勢比之從前還要威武,就算是比之當初李自成攻打京城的三十萬人馬,那也是不遑多讓。

甄選完畢,李起便是在這一日帶著六萬大軍,一路浩浩蕩蕩的向著京城方向行軍。

路上,李起大張旗鼓,又是引來許多人的加入,這隊伍也是越走越多,這樣的場麵也讓李起很是高興,李起要的就是這效果。

按下李起率領大軍向京城行軍暫且不表,單說那曹順在得到李起的委托,前去和弘光朝廷接觸,期望弘光朝廷可以出兵牽製韃子兵。

當然,李起自然是不可能指望弘光朝廷能夠牽製住阿濟格和多鐸兩路大軍,能夠牽製一路,那就阿彌陀佛了。

得到了李起的委托,曹順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不敢怠慢,一路上曹順和曹小五他們帶著幾個護衛士兵,便是不停打馬疾馳,

經過約莫半個月的緊張趕路,他們取道河南,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