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時不我待

這一場戰爭失敗,洪承疇被俘,這也開啟了他的後半生,如果這個時候他抹脖子死了,那麽在曆史書上,他絕對是大明的死忠,大明的頂梁柱,這是一定的。

但是他偏偏就沒有死,而且不但沒死,還竟然選擇了投降皇太極,投降滿清!

此後,他一直致力於扶保大清江山,可以說為了幫助大清得天下,他是使盡渾身解數,他的目標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大明朝廷推翻,以實現韃子入主中原。

在這一過程中,他積極的出謀劃策,像當時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投降信,多爾袞一時之間拿不定主意,擔心這裏麵會不會有什麽圈套。

為了求證吳三桂的真偽,多爾袞第一個找到的就是洪承疇,洪承疇憑著對大明國內局勢的了解,極其準確的做出判斷,收降了吳三桂,

然後借吳三桂之手進入山海關,攻占京畿之地,這也實現了韃子自努爾哈赤以來,最大的一次在軍事上的跨越。

能夠把大明朝的國都給占領,這在之前是任何一個韃子都不可想象的,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多爾袞憑著這無上軍功,一舉奠定了在韃子朝廷裏麵絕對的領導地位。

占領京城之後,洪承疇也是積極的謀劃,給多爾袞獻計獻策,比如說安民撫官,他提出的一個重要穩定方針就是民複其位,官複其職。

這一點迷惑了很多的明國百姓和官員,極大的削減了許多反抗勢力,使得韃子占領整個京畿之地幾乎沒有動一刀一槍。

這京畿之地是大明朝的統治根基,在李自成敗退之後,這裏本應該要掀起一股複興大明的風潮,但是這樣的風潮生生的被洪承疇的一番謀劃給打壓下去了。

此後,因為剃發令和易服令的頒布,在中國大江南北又是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抗清運動,並且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

但是這時候洪承疇又站出來主持韃子大局,特別是對清廷再度掌控江南這一塊錢糧賦稅重地,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如果沒有洪承疇,韃子要想入主中原並且坐天下,這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在這個過程中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那麽問題來了,大明這個朝廷,這個江山,這是他曾經無比向往和擁護,甚至願意用生命去守護的江山,洪承疇為什麽最後要親手摧毀他呢?

實際上歸根究底還是兩個字,自私!

因為他在緊要時刻沒有守住自己的風骨,沒有守住自己的氣節,他投降了韃子,所以隻要大明王朝不滅亡,那麽他洪承疇永遠都要背負一個叛徒漢奸的罪名。

那麽怎樣才能把這個罪名洗清呢?

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大明打垮,讓韃子坐江山,隻有這樣,他才能為自己洗白,所以為了自己的名聲,他積極的在為多爾袞謀劃。

雖然最後這個目的他達到了,韃子確實也坐了江山,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卑鄙無恥的人,他畢竟是卑鄙無恥的,即便他再怎樣洗,他依然改變不了這樣的本質,

特別是在天下人把他看清楚之後,他永遠都洗刷不了,不說別人,便是他的韃子主人,到最後也是把他列入了“二臣傳”,可見他主子也瞧不上他。

不但如此,就連他的母親也沒有原諒他,他的母親在得知自己的兒子竟然幫著韃子推翻了大明江山,一氣之下,便是坐了一條船,從此不再上岸居住。

當時洪承疇知道了這件事情,便親自去接他的母親,他母親站在船上對他說:“你洪承疇不是我的兒子,你也不是我大明的人,從今以後,我頭不頂韃子的天,腳不踩韃子的地,我永遠是大明的人。”

這個忠義的婦人,用自己的行動兌現了自己說出去的話,從此以後,她再也沒有踏上陸地半步,最後在那條船上去世。

她死後,遵照她的遺囑,她的後人將她和那條船一同燒毀,最後沉入了海底。

不得不說,洪承疇還是有一個好母親,但是可惜這樣的好母親,洪承疇卻是成了她一輩子的悔恨,哎,洪承疇,不配為人子,不配為人臣啊!

最後用一句話來概括洪承疇,那就是他的前半生是在全心全意的保大明江山,他的後半生卻是在全心全意的毀大明江山,無恥之極啊!

言歸正傳,當多爾袞得意的看著朝中一眾文武奴才的時候,陡然見洪承疇臉上絲毫沒有興奮激動之情,不由得是對洪承疇問道:

“洪大人,我大清除去了一個大敵,為何你還這般板著一個臉,難道我大清穩固京畿之地,你不高興嗎?”

洪承疇趕緊站出來,對多爾袞拱手,道:“不敢不敢,臣不敢。”

“那你為何不高興?”

洪承疇聽了,便是直言相告,說道:“啟稟攝政王大人,如今我大清雖然在京畿之地無患,但是弘光朝廷,還有那李自成張獻忠之流,他們現在具是各據一方,我大清要想實現一統天下,就必須要盡快將他們除去。

否則,一旦時間拖的久了,讓他們紮下根來,形成勢力上的反撲,到時候我大清將會多麵受敵,成為他們共同的打擊目標!”

多爾袞聽到洪承疇這話,作為在韃子之中少有的具有戰略眼光的人,多爾袞自然也是明白洪承疇話裏的意思。

現在,大明那邊的弘光朝廷剛剛建立不久,弘光帝朱由崧此時皇位還不穩固,對手下大臣還不能掌控,特別是他手下的那些武將,更是囂張跋扈,這是大清的一個機會。

大清必須要趁著弘光朝廷政權不穩的時候,以最快的速度將他擊垮,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否則,一旦時間拖得久了,弘光正統地位將會慢慢深入人心,那時候,明廷朝廷穩固下來,人心漸漸安定下來,

那時候如果大清再想要殲滅他們,那便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