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皇太極要議和!

盛京,皇宮。

在這嚴寒的季節,皇太極病了。

自從北路大軍隻剩下2萬殘兵敗將退回國內,之後他寄予厚望的南路大軍多爾袞部,又是率領著隻有15000人不到的殘兵敗將(因為走海路風高浪急,我無敵八旗又不善於操舟,所以都有整整兩千清兵葬身大海,被喂了魚鱉的),從海路逃回國內之後,皇太極就是當場口吐鮮血,一病不起的!

而這也是很明顯的,他寄予厚望的這次入寇之戰,居然打成了這幅德性!想當初出關之前,那真是軍威鼎盛,氣勢昂揚的10萬大軍!

全軍上下也帶著必勝的信念,這次非把明國狠狠的掠奪一番不可!可是現在呢?不說強盜沒做成,能夠逃回來的,也隻剩下了三分之一!整整6萬多英勇的大清勇士,永遠葬身在了那片遙遠的土地上!

而更嚴重的是,如此嚴重的失敗,堪稱大清崛起以來前所未有!整個大清國內,已經哭聲一片!那是家家批麻!戶戶戴孝!大清國兵力的一半,已經盡數折損!

而更為嚴重的,強盜沒做成,東西沒搶到,大清國又如何度過這個罕見的大災年呢?

除此之外,一下子戰死這麽大清勇士,那些本來已經臣服的蒙古八旗,卻又開始眼神詭異,蠢蠢欲動起來,畢竟不是因為滿洲八旗實力強悍,把他們打服了,誰又願意自己頭上多個主子呢?可是現在呢?所以說我無敵大清國,那是天災人禍,一起到來啊……

不過在休養了三天之後,皇太極等的身體稍好一些,就是強撐著起來,召集了八旗旗主,召開了一次禦前會議的,而這種級別的會議,都可以說是決定大清國接下來的命運的!

會議是在皇宮中的太極殿召開的(仿照明朝形製而建),而等到五位八旗旗主全部到達之後(正黃旗,鑲黃旗的旗主都是皇太極,另外鑲紅旗旗主嶽托剛剛戰死,還沒選出人來,所以來的是正藍旗旗主豪格,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正白旗旗主多爾袞,鑲白旗旗主多鐸,還有正紅旗旗主代善)

皇太極高坐在龍椅上,眼神從他們臉上一一掃過之後,就開始下達第一道命令:“如今我大清形勢嚴峻,所以今年我八旗人丁的補充,可以提前一些,並且征兵的尺度也可調低一些,務必讓我大清國的兵力盡快恢複!”

“啊?這樣合適嗎?”聽見皇太極的這個提議,其中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就是眉頭一皺,感覺不太妥當。

而這也是很明顯的,八旗人丁的補充不是無限製的,一般每年隻能補充一次(也就是每年都會有一批新的八旗子弟“成丁”,滿洲八旗“成丁”的標準不是固定的,有時以身滿五尺為合格,有時以一定的年齡為尺度,如十六歲、十八歲等)

可是現在呢,如果把那些十四五歲的少年兵都補充進來,人數上是能好看些,可是又能有多少戰鬥力呢?

而且按照清國的規矩,濟爾哈朗也有權利質疑……在以前還是後金時代時,是四大貝勒一起議政,而自從皇太極登基當上皇帝之後,從理論上來說,八旗旗主和所有的滿人,都是皇太極的奴才。

不過八旗旗主畢竟位高權重(我大清國此時還是半封建半奴隸的製度,所以手中握有兵權的八旗旗主權力很大),所以就連皇太極,也必須考慮他們的意見的。

不過此時聽見濟爾哈朗的質疑,皇太極卻是冷著臉道:“那你有什麽好辦法嗎?還是說僅僅靠著剩下的六萬勇士,就可以維持整個大清國了!”

“這個……”濟爾哈朗聽了就有些語塞,濟爾哈朗本身才能並不出眾,所以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隻是本能的覺得有些不妥而已,可是他再仔細一想,我大清人口基數小,底蘊不足,這是先天不足的事情,所以看來也隻能如此了,至少可以攢雞毛湊撣子,維持臉麵上的好看啊……

倒是正紅旗旗主代善,聽了皇太極的這個提議之後,舉雙手讚成的,代善在這次的入寇之戰中,可是受到了重大打擊的……

因為戰死的揚武大將軍嶽托,就是他的長子,也是日後繼承他這一家族的人!可是現在呢?所以代善聽見皇太極擴軍,那是非常讚成的,甚至他還想著什麽時候帶兵打回大明,去報這個仇呢!

聽見第一條都沒有異議,接下來皇太極就是說到了第二件事情,那就是這次的伐明之戰,本來是為了搶奪財貨,好度過這次大災年的!可是現實卻是狠狠給了他一個大巴掌!那麽大清國如何度過這次大災年呢?

所以皇太極已經作出決定,除了加大對於已經臣服的朝鮮的盤剝之外,另外他就是挑選了十個比較弱小的蒙古部族,讓這些部族在本來每年上交若幹定數財貨的基礎上,再提高一倍!換句話說就是打壓蒙古人,換取自己的生存空間。

“啊!這個不妥吧?”聽到皇太極的這個決定,濟爾哈朗都是驚叫起來,對於前者他當然是沒有異議的,可是對於後者,他卻有不同意見,而且他對於皇太極也是非常忠誠的,所以也敢於發表不同意見。

濟爾哈朗當即就是說道:“皇上,這個不妥吧,要知道如今我大清兵力大損,蒙古八旗正是在蠢蠢欲動之際,現在又忽然提高這麽多的稅賦,這要是把他們逼反了,又該怎麽辦呢?”

“哼,我就是要把他們逼反了!”皇太極卻是冷哼一聲道,當然,他說的就是氣話,不過他看了看在座的五大旗主,這其中最有謀略的正白旗旗主,睿親王多爾袞,因為新近大敗歸來,所以此刻微微低著頭,輕易不表態。

至於他用心培養的兒子,正藍旗旗主豪格,卻是一副茫然不解的樣子,皇太極見狀就是心裏輕歎一聲,不過就算是為了兒子,他還得必須把這個大清國給支撐下去,所以隻能死道友不死貧道了。

接著皇太極就開始解釋起來。就聽見他陰冷的聲音在大殿中回響:“如今我大清國力大損,蒙古八旗蠢蠢欲動,隻是他們如果把我滿洲八旗當成了一隻病貓,那就是打錯了算盤!所以朕就要借這次機會來試探一下,如果有哪個不開眼的蒙古部族膽敢跳出來反對,我正好拿他來開刀!

而且諸位也不必擔心,集體逼反蒙古八旗,我這次圈定的十個提高上貢比例的蒙古部族,都是那種人口不滿五千人的小部族,就算他們起兵造反,也成不了什麽氣候的!

至於那種大型部族,我是不會去動他們的,再加上蒙古八旗中,和我們滿洲八旗聯姻的科爾沁等部族,肯定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所以大事依然無妨。”

“原來如此!”聽見皇太極這麽一解釋,濟爾哈朗等人這才恍然大悟,並且感歎皇太極的這一招,還真是不錯,既可以從蒙古八旗那裏掠奪物資,還可以借此試探出蒙古八旗中的異己分子。

至於那些被他們把最後的活命糧食都搶走的小部族,如何度過這個嚴寒交迫的冬天,那就不關他們的事情了。

看見這些八旗旗主再無異議,皇太極也有些滿意,而他說的這兩點都是用來安定國內的措施,而再接下來,皇太極要說到的第三點,卻是連他都有些難以啟齒的,不過,皇太極最後還是說出了口:“傳旨下去,和明國議和吧!”

“什麽?議和?”聽見這個字眼,在座的一多半八旗旗主都是驚叫起來!這其中正紅旗旗主代善更是覺得難以接受!

要知道自從當年太祖以七大恨,正式起兵反明以來,和明國的交戰一直是占據上風的,就算這次損失的有點大,也不過是偶有失利罷了,所以怎麽就能夠卑躬屈膝的議和呢!更不要說他還有喪子之痛,一心想著要再找機會去報仇的,可是這樣也要議和?

“哎——”看見下麵群情洶湧,皇太極卻是輕歎一聲,其實他又何嚐願意如此呢,要知道他登基不過三年而已,正是要大展宏圖之際,現在卻要低聲下氣的提出議和

(說的直白一些就是求和……我打不動了,所以求和),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如此一來下麵的臣工會怎麽看他?以後的史書會如何評價他?不過為了大清國的安危,他不得不行此下策啊!

所以皇太極就是強忍著心頭的屈辱感,冷靜的道:“諸位,以如今的形勢,我們必須和明國議和!不然的話,你以為我大清還有和明國繼續對峙的實力嗎?”

甚至皇太極還進一步給他們做出分析,如果繼續和明國保持敵對態勢,乃至繼續互耗下去,大清國力進一步損耗,這要是有哪個蒙古八旗中的超級部族,想要恢複蒙古帝國的榮光,繞開他們去和明國結盟,然後兩相夾擊我大清國,那了到時候又該如之奈何呢?

畢竟這種落井下石的事情,以前他們也沒少幹過。

所以眼下的當務之急,還是要委曲求全!隻能和明國議和!

隻有和明國消除了敵對國狀態之後,國內的那些蒙古盟友們,才能徹底死心,老老實實地繼續服從安排。

當然,作為皇太極這些天想出來的一係列戰略規劃中,這也隻是他的權宜之計,因為隻要度過了這個寒冷的冬天,等到開春之後,如果能夠風調雨順,糧食增產,我大清就能喘一口氣了,然後再這樣熬上一二年,等到我大清的國力上升了,到了那時候……

隻是對於他的良苦用心,其他八旗旗主還是難以理解,畢竟從太祖爺努爾哈赤以來,其實他們就一直是在給明國做孫子!而現在呢,說是議和,其實還不是回到從前,繼續給明國做孫子嗎?

畢竟所謂的議和,隻有兩個國力差不多的國家才能議和,可是現在呢,大清的人口是明國的百分之一,麵積是明國的二十分之一,實力相差如此懸殊,也能議和?還不如痛痛快快的死戰到底!

倒是這個時候,一直沉默的多爾袞卻是忽然發聲道:“我支持皇上的決定!畢竟我大清如今已經處在非常危險的關口了!另外皇上的意思也已經非常明顯了,呃,你們有沒有聽說過漢人的一個成語典故,叫做臥薪嚐膽嗎?”

“呃——”聽到多爾袞忽然表態支持,並且還開始拽文,另幾個八旗旗主就是麵露茫然之色……雖然滿清已經立國,可是蠻夷依舊是蠻夷,大字都不識幾個的,又哪裏聽得懂這樣的典故呢?

倒是皇太極,雖然心中依然忌憚這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可還是不得不讚歎他的見識不凡,不愧是睿親王,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然後皇太極就是好好地和這些八旗旗主解釋了一番,並且表示我大清國也到了臥薪嚐膽的時候……這些八旗旗主這才勉強同意的。

不過就算這樣,如果真的要議和的話,具體涉及的事情還是非常多的!例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能不能保留國體……也就是保留大清國的稱號!

畢竟滿洲八旗發跡之前,不過是大明在關外的一條看門狗而已,就算之後發跡了,成為大清國也不過是二三年的事情而已,可是對此明國已經非常不滿了,所以這要是議和的話,明國提出讓他們自去國號,這又該如之奈何?

而聽見提他們提出這個問題,皇太極的臉皮都是忍不住抽搐了一下……畢竟議和隻是權宜之計,緩和外部局勢而已,可如果真的要是去了大清的國號(就好像曆史上的南唐那樣,隻能稱作國主,或者是兒臣之國),那這個就觸及底線了!就是下麵的滿洲八旗都不會答應!

不過對此皇太極已經考慮過,所以他此刻就是說道:“這個國本是萬萬不可動搖的!如果明國有這方麵的意向,我們可以去賄賂一下他們的重要大臣,以取得他們的諒解。

而除此之外,為了彰顯我們的誠意,我們還可以和親嘛……聽說明國皇帝有一個女兒,封號坤興公主,年方十三,很得他的寵愛,那我們還可以向他求親嘛,來顯示我們的誠意!”

“這個辦法好!”這些八旗旗主聽了之後,都是紛紛點頭,因為他們都知道,明國的人信奉孔孟之道,比較迂腐,如果真能夠求親成功的話,雙方結成了親家之國,明國還好意思來攻打他們嗎?這樣就可以贏得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了。

當然,這對他們來說是根本不會形成束縛的!區區一個女子就能決定雙方的國運?扯淡!該翻臉時還得翻臉啊!

既然如此,這次的最高會議就定下了基調,那就是對內殘酷剝削蒙古諸部,把這次的災禍轉嫁到他們頭上!對外則是向大明議和,並且還向他們求親,通過這些努力,來贏得一個休養生息,進而恢複實力的時間和空間。

於是這樣最終確定之後,皇太極當即修國書一封,派信使遞交給了明國的崇禎皇帝,而在得到這份議和的國書之後,朝廷之中當即引起了軒然大波,有同意皇太極求和的,也有不同意求和的。

同意求和的認為,這樣可以防止擅動刀兵,休養國力,而不同意求和的一派,則認為東奴一向是養不熟的狼崽子,這不過是養虎為患而已!所以一時之間,朝野之中爭論不休!

不過因為皇太極舍得花錢,已經悄悄買通了不少官員替他說話,甚至還走了新任的文淵閣大學士,也就是當朝首輔劉宇亮的門路。

不過劉宇亮此人屬於無膽之輩,或者說擅長做牆頭翁(在原本的曆史中,此次清軍入寇,劉宇亮自請督察軍情,結果麵對清兵卻是望風而逃的),所以這次雖然沒有收受皇太極的賄賂,卻也明哲保身,沒有表態,於是這樣一來,雙方更加爭論不休。

不過無論雙方如何爭論,有一點卻是都持一致意見的,哪怕是那些已經被皇太極買通的官員,也不敢就此事發表謬論……那就是關於坤興公主和親的事情,那是絕不可以的!

當然這也是大明的曆史傳統,在這一點上來說,大明朝還是很有骨氣的,也就是著名的三不王朝……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和前朝懦弱的北宋,卑躬屈膝的既割地,又賠款相比,那是相當有骨氣的!

(在這裏多說一句,大明縱然有很多不是,沒有擋住滿洲八旗的鐵騎,致使我漢人被奴役三百年之久!但是在這一點還是很有骨氣的!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鐵骨錚錚!(包括明亡時刻崇禎自殺而死,用生命實踐了自己的諾言)這在諸多王朝中,都是相當罕見地!)

所以對於韃子的這份國書,在當朝首輔劉宇亮不表態的情況下,次輔楊嗣昌的意見,就顯得很重要了,不過在崇禎暗地裏詢問之下,楊嗣昌同樣覺得很是為難,不好做出決斷。

於是在收到皇太極的國書幾日之後,楊嗣昌就是飛鴿傳書,要聽聽楊家千裏駒——楊山蘆的意見。

而這是原本曆史上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曆史已經拐上了岔道,就不知道楊山蘆會如何表態了……